有人说,大学生回家乡工作,是经受考验的创业逆行。可对于岢岚县高家会乡羊圈会村到村工作大学生杜佳欣而言,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是“梦想”真正的开始。田垄之间,他踏泥泞、顶烈日,俯首躬行,洒下了青春的汗水,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人心齐,干事才有动力
“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需要整个班子一起努力。人心齐,干事才有动力。”杜佳欣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干的。到村工作后,他与村支部书记赵建新对村里年轻人进行了研判,对重点人员加以培养,抓住2021年换届这一机遇,吸纳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年轻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50%,90后年轻干部占比60%。

年轻人有活力、有想法、敢干事,但也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为此,杜佳欣坚持开会必请、有问必求,特意邀请原支部书记、乡贤能人等12名老党员、老干部组建“后援团”,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政策宣讲过程中,他还提出要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鼓励帮助种植大户苗林才与老百姓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承包10户撂荒地60余亩,户均增收500元。到村工作两年多来,杜佳欣先后走访群众300余人次,向村民提供致富信息20余条,提出合理化建议18条,其中大多已转化为村级决策正在付诸实践。
在他和干部们的共同努力下,羊圈会村全体干部和群众的自治意识得到充分激发,无论农忙还是农闲,大家都会来村委会转转,交流思想,分享收获,帮忙干活……一幅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在羊圈会村正逐步成为现实。
多为百姓做些事儿,就是我的工作目标
7月24日一大早,杜佳欣便开始在村里奔走,不仅向他们讲解最新的庭院经济和一次性务工交通补贴政策,还将前几日村民们咨询的问题和代办事项,一一交付。
“当初我刚到村时,听到最多的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娃娃,能给大家做些甚事了?’”杜佳欣回忆道。为了改变村民们对他的看法,杜佳欣挨家挨户走访群众,谁家有个大事小事,他都主动前去帮忙。渐渐地,杜佳欣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村民们对他的称呼也从“那个娃娃”变成了亲切的“小杜”。
“去年我不小心扭了腰,家里台阶陡还没有护栏,小杜在入户时发现了这个隐患,主动帮我安装灯泡,还给我申请了临时救助,是个好娃娃,也是个好干部。”村民徐英英动情地说道。
“去年,丈夫和儿子因意外相继离世,家里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是小杜先后为我争取了困难救助金2800元,残联补助3000元帮我渡过了难关。”患有残疾的王存连感激地说道。
提到杜佳欣为村里办的事,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滔滔不绝。到村工作后,杜佳欣秉持着实打实干、干就干好的工作理念,积极配合包村领导、村“两委”干部,向农户宣讲政策80余次,认领群众诉求26件,办理民生实事20件;试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建立18人党员档案;制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计划,全程参与“清化收”各项工作;组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24户,参与排查化解安全领域隐患9个,处置邻里纠纷6起,帮助化解遏制信访矛头1起。杜佳欣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他整日奔忙,总劝他“你歇会哇,别这么拼”,可杜佳欣每次都笑呵呵地说:“能多为你们做一些事儿,就是我的工作目标”。
‘两条腿’走路,富民又富村
羊圈会村地势崎岖,山地较多,耕地多与邻村存在交叉,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百姓收入一直是摆在村干部面前的难题。“我们村内有5家企业,能不能与他们合作呢?”杜佳欣有了这个想法,便立即召集党员、群众代表座谈。在征得大家统一意见后,杜佳欣协助村党支部与5家企业签订合同,至此羊圈会村开始了村企合作“两条腿”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

“一方面,支部领办成立了劳务保洁服务合作社,定期为企业输送劳务用工,为企业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等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盘活闲置土地,用于企业发展,增加集体收入。”杜佳欣介绍道。2022年,5家企业累计为羊圈会村解决22名中青年务工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5.5万元。
集体经济壮大了,如何更好的惠及百姓?杜佳欣协助村党支部,利用村集体收益,为全村村民出资购买“新农合”,实现村民医保免费全覆盖;在村内隐患点安装道路反光镜,主干道安装8路监控探头,营造安全生活环境;对接驻村企业免费修建1公里混凝土农田路,每年开展1次村企联谊……“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周边村抱团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园区种植……”
“两年多来,我无数次从家到村、从村到家,日升日落,从不间断,我知道村子醒来的样子,也知道村子睡去的样子。看到村子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日子越过越好,作为一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我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站在夕阳下,望着远处正在耕作的村民,杜佳欣说。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