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州人>>正文
《高手在民间》之:“挽具大王”史春和
郭剑峰 冯晓磊 赵 菁
2023年06月14日 10时43分   忻州日报

挽:拉,牵引。挽具:套在牲畜身上拉车的器具。

1980代初,由马、骡、驴、牛牵引的畜力车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偏远山村尚有使用外,这种服务了人类两千多年的交通和生产工具,仿佛在一夜之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畜力车不见了,挽具自然也被人遗忘。其实,即使在畜力车大行其道的当年,人们对挽具的了解也仅仅是皮毛,或司空见惯,或视而不见——挤在生产队的马车上赶集,坐在二舅的驴车上去姥姥家,谁还会对什么“挽具”多瞅一眼呢?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其实,中国人发明的挽具跟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比起来,也毫不逊色。

定襄县受禄乡黄咀村人史春和今年65岁,制作挽具已有46年。在定襄,他是能制作全套挽具的惟一的一个人。

改变世界的发明

跟猪狗牛羊比起来,马,是人类最后一种主要驯养的动物。六千多年前,人类才开始对马进行普遍的驯养。在役使马匹的过程中,中国人的两项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一是马镫。二是马胸带挽具。

先说马镫。

马镫发明前,骑马是一件苦差事——马奔跑时,驭者须双腿紧夹马身、双手紧抓缰绳才不至于从马背上掉下来。

硝皮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皆以车战为主。排兵布阵时,交战双方战车在前、步兵在后相向对峙。屈原的《九歌·国殇》描绘了战场上的情景:“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敌军冲击我军阵地,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兵车两轮深陷绊住了四匹马,主帅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战车笨重,无法对付骑在马上来去飘忽、抢了就跑的北方游牧民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才驱逐楼烦、林胡、匈奴。秦始皇兵马俑坑中,那些与真马一般大小的陶马身上,马具已基本齐备,却唯独没有马镫。

1965年,考古专家在辽宁省西部北票市的冯素弗(鲜卑化的汉人,十六国时北燕的缔造者之一,死于公元415年)墓中发现了一对外包铜皮的木质马镫。由此判断,辽西的慕容鲜卑可能最早将马镫应用于骑兵。也正是马镫的应用,才使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军力倍增,得以逐鹿中原。

拧水

马镫发明前,骑兵只是“斥候”——就是古代的侦察兵。马镫发明后,骑兵才成为战场上的主力。骑兵双脚踩在马镫里就可以将身体牢牢固定在马背上,战马飞奔仍然可以双手持械作战,骑、射互不影响。

后来,马镫从辽西传到辽东,从辽东传到朝鲜半岛,又从朝鲜半岛传到西迁至多瑙河一带的阿瓦尔人手中。马镫的发明,使中世纪的欧洲进入骑士时代。正如大学者李约瑟所言:“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就像中国的火药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社会一样,中国的马镫,在最初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马镫传入欧洲约两百年后,公元前4世纪中国人发明的“马胸带挽具”经中亚传到欧洲。

公元8世纪以前,欧洲人挽马使用“项前肚带挽具”。这种挽具,将皮带或绳索勒在马的喉部,马匹发力小的时候勉强可用,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窒息。而像项圈一样的“马胸带挽具”将着力点移到马的肩部,负重由胸骨与锁骨承担,不再压迫气管。使用“马胸带挽具”后,马的牵引力增加了四、五倍。从此,欧洲改用马作畜力,重犁获得普遍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大幅提高。

切割

在中国,“马胸带挽具”发明后,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挽具相继发明、完善。不过,历朝历代制作挽具的匠人大都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根本不识字,代代口传手授,导致各地对挽具的叫法各有不同。比如跟“套包”配套使用的“枷板”,史春和就叫它“夹股子”。至于“套包”,忻州人都管它叫“套靷子”。

“牛尿+鸽子粪”

史春和制作挽具的材料纯用牛皮。过去,像他这样的匠人在定襄被称作皮匠,制作挽具的场所叫“皮坊”。

史师傅小时候家穷,父母又走得早,童年、少年时期留在记忆深处的只有一个字——“饿”。1976年,定襄县磷肥厂招工,17岁的史春和进城当了工人。三年后,又调到县生产资料公司。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资料公司“小而全”,经营、销售的物资主要面向农业、农村。到公司后,领导安排他当保管,可史春和一听要和数字打交道就头大,表示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想学点技术。领导说这好办,那你就到“皮坊”学徒去吧。

当时,全县各公社、生产大队骡马大车的挽具都要从生产资料公司购买,挽具损坏了,公司还要派皮匠师傅每年春、秋两季巡回维修。皮坊大师傅叫刘茂堂,带包括史春和在内的五个小徒弟。史春和一到皮坊就听师兄们说,这刘师傅手艺了得,是祖传第十一代皮匠,不由对师傅肃然起敬。

学皮匠手艺,先从泡皮子开始。将整张牛皮泡到盛在大“八担瓮”的石灰水中,为的是褪去牛毛。牛皮泡差不多一周后,捞出来用手把牛毛一簇一簇往下揪。这完全是个手工活儿,揪牛毛的时候还不能戴手套。石灰水有腐蚀性,一张牛皮没有揪完,双手就又红又肿,碰一下钻心地疼。

牛皮褪毛后,师傅安排他把皮子放在另一口“八担瓮”里继续泡。瓮里不是石灰水了,是牛尿+鸽子粪+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液体。

《高手在民间》这个系列,曾介绍过“最后的硝皮匠人”——受禄乡大南庄村的巩来治师傅。巩师傅硝制的是羊皮,羊皮在硝水中浸泡三天后,要把熬好的小米粥倒进瓮中继续浸泡。巩师傅说,这是老辈儿传下来的手法,硝羊皮就得这么做。

硝羊皮时往瓮中倒小米粥就已经令人很奇怪了,硝牛皮时的“配料”居然是牛尿和鸽子粪,这也太过匪夷所思。

刘师傅告诉史春和,这么做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无独有偶,西非摩洛哥的皮匠,居然也采用同样的工艺。

菲斯,是摩洛哥宗教、文化与艺术的中心。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菲斯城旅游观光,导游一定要带着大家参观城里有上千年历史的皮革染坊。出发前,每位游客都会领到一束气味浓郁、提神醒脑的薄荷草。

皮革染坊位于菲斯老城一个熙来攘往的狭长巷子里。染坊两百多个染池内,盛满石灰水、鸽子粪、牛尿混合而成的溶液。脚踏长筒雨靴、身穿防护革围裙的皮匠,把牛皮浸泡到染池里并不停翻动,臭气熏天。导游招呼游客,赶快用薄荷草遮住口鼻……

菲斯城大街小巷遍布大大小小的皮革商店,菲斯城的皮具被认为是欧洲最好的,全球几大知名皮具奢侈品牌所用的牛皮原料均来自菲斯。谁能想到,LV、爱马仕、香奈儿,这些一只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包包,加工用的牛皮竟然是用鸽子粪和牛尿泡出来的?

铲皮

这种古老的牛皮加工工艺,到底是从中土传到西非,还是由西非传到中国,无法考证。至于“牛尿+鸽子粪”有何功用,下文详述。

皮坊+沙龙

史春和说,当年在皮坊学徒,三、四年后才把刘师傅的手艺学到手。中间还有一次“偷师学艺”的经历,听来饶有趣味。

1982年,生产资料公司从河南请回一位马姓师傅来皮坊示范做套包——与挽具制作原理相同,亦有“流派”,请河南师傅来有取长补短的意思。想不到这马师傅颇有心计,恪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古训,白天不是背抄着手在作坊转悠,就是蒙头呼呼大睡,等工人们下班了才挑灯夜战。史春和发现了这个秘密,干脆也住在皮坊。先关灯假寐,约摸住在南房的马师傅开工了,便蹑手蹑脚伏在窗台下……

当年在皮坊,加工一张牛皮挣三个半工,每个工折合一块二毛钱。耕牛是生产队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只有老死或跌至重伤、不堪使用,且从公社开出“淘汰证”来才能宰杀。做一个套包挣一个工,史师傅做套包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曾做出103个。

每年一过“二月二”,皮坊就开始加工牛皮。皮子备好了,史师傅们自行车上驮上皮子、工具下乡维修,这一下去就是四、五十天。无论到了哪个生产队都是“热接热待”,顿顿吃白面不说,午餐照例有肉有酒。有一年到了河边二大队,活儿多苦重,队长还下令杀了一头猪。

史春和缝制套包

一辆大车辕马、稍马或四匹、或三匹,当年配齐一套新挽具得三百块。生产队实力是否雄厚,不用看别的,只看这个大队能“拴”几套骡马大车人们就心里有数了。

1980年代中期,手扶拖拉机、农用四轮车逐渐替代了骡马大车,史春和也离开了生产资料公司的皮坊。替代有个过程,挽具还有市场,史春和就在定襄县城开了个门店,先是专做挽具,三年后捎带售卖钉子一类物品,再后来就和妻子销售装修材料,迄今已32年。

这么多年,史师傅的手艺一直没有撂下。一是挽具依然有需求,偏远农村还有用骡马驴车的,定襄及周边县份“放羊汉”们用的牛皮牧羊鞭,也基本出自史师傅手下。二是有省外向他邮购的,订单主要集中在宁夏和唐山。三是专供晋南一带——运城稷山、新绛、闻喜有“跑鼓车”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各村百姓驾上佩有全套挽具的骡马大车,骡马披红挂彩,车上擂鼓助威,鼓车沿街进行拉力比赛。

在老史两口子开的门店,一进门就看见一大一小两个制作套包的“楦子”。里边一间小屋,挂满了套包、搭腰、坐鞦、笼头、鞭子……老史的妻子一上午进进出出,忙着打理生意。妻子不在时有顾客上门,老史明显不在状态。

编织皮鞭

问老史的妻子:“误上买卖做挽具,你还支持他?”回答:“人家半辈子就爱做个这!现在上年纪了,想咋咋哇,反正也不指他做这个挣钱。”老史接话说:“咱现在钱够花、觉够睡。几天不闻皮子味儿就难受,越做越想做……”

老史家的门店,除了是他的“皮坊”,还是不定期举行活动的“沙龙”。定襄县城喜欢这些老物件儿的老哥们儿,经常聚在这里“研讨”,深夜十一、二点才散。

套包成型

骡马车的“4S”店

老史制作的挽具,主要包括搭腰、坐鞧、笼头、圆口夹股子、鞭、长套、长套夹股子、串套、套包、缰、小鞍子等11种,全部用熟、生牛皮制成。

一套好的挽具,形状、大小合适,用料、做工讲究,与牲畜接触的部分柔软、弹性良好。在其作用下,给受力均衡,驭者便于操作,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畜力的和谐。老史用四个字总结:受看、受用。

搭腰——由几层皮子做成的宽厚皮带。两端固定在车辕,车辕重量经搭腰、挽鞍落于马背。

坐鞧——宽皮带。围绕驾辕的骡、马臀后固定于车辕前端,具有刹车功能。

套包——也称颈圈,内填棕皮、外包牛皮和帆布,套在牲畜的肩胛部位。套包与枷板配套使用。枷板是两根短木棍,老史叫“夹股子”,置于套包前,为挽力的支点。套包的功能,主要用来缓冲枷板对牲畜肩胛的压力和摩擦。

长套——也叫挽绳、套绳。这两根皮绳骡马身体左右各拴一根,前连枷板,后接套杆或车轴以传递挽力。

小鞍——也叫挽鞍,前与套包、后与坐鞧相连以固定位置,支持和承受搭腰。

史春和制作的各种挽具

——也叫拍绳,拉稍骡马左右各拴一根,作用类似汽车的方向盘。

除了以上挽具,老史制作的“十八罗汉”铜铃,用手提起来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佩在骡马颈上的铜铃也叫銮铃,封建社会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古代帝王的车驾上挂8个銮铃,銮,就成为帝王车驾的代称,所以才有“銮驾”、“随銮”、“迎銮”等名词。老百姓车马上的銮铃,一是提醒行人避让,二是有提前报信儿的功能——拴在骡马脖子上的铜铃“哗啦哗啦”、“丁零当啷”的声音能传三、四里远,赶车人的媳妇在家听见了,赶紧放下手中活计生火做饭,“当家的”一进门就能吃上热乎的。

老史说,做挽具,难就难在上硝、割皮子、做套包。这三项技能过了关,才算一个好皮匠。

生牛皮硝过后成为熟牛皮,古人称熟牛皮为“韦”。成语“韦编三绝”,是说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熟牛皮既柔且韧,不易磨损,孔子“韦编三绝”,可见其读书之勤。因为熟牛皮有柔韧的特性,注重修养的古人有的还在身上佩戴一块。“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治邺”的西门豹性情急躁,就佩一块熟牛皮,快发怒的时候攥紧它,警示自己不要冲动。高中课本《五人墓碑记》中,带领苏州百姓反抗魏忠贤暴政慷慨就义的五位壮士,第一位就叫颜佩韦。急性子佩熟牛皮,慢性子戴什么?“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高中课本《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表字就叫佩弦。

骡马负重,因此挽具须结实耐用。骡马也是血肉之躯,因此挽具须柔软,不至于磨破皮肤。因此,除了皮鞭,熟牛皮成了制作挽具的不二之选。

硝皮或者说制韦,大致有以下工序。

一,泡皮。将生石灰用细筛子均匀筛到牛皮里子上,把牛皮对折、成卷,放进盛水的“八担瓮”,至少泡一周。经此“一泡”,既利于毛、皮分离,也利于处理油污。随后,在瓮中加进牛尿和鸽子粪,再泡三天左右。老史说,牛尿和鸽子粪,相当于蒸馒头、包子时起面用的“肥头”。经此“二泡”,牛尿、鸽子粪与石灰水反应,能使牛皮变软并增强柔韧度。

二,拧水。泡了十来天的牛皮吸足了水,把水拧干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辈儿传下来的做法是,把一根从旧房上拆下来的檩子离地一米多高两头固定,把湿皮子搭在檩子上,再用一根粗木棍将皮子拧成“8”字形。老史脚蹬檩子,双手用力推、拉木棍,利用杆杠原理绞拧。一张牛皮“两泡”后重超百斤,要绞拧出40来斤水。

三,清污。经过“两泡”和绞拧,牛皮里子上的油污、肉渣也“泛”起来了,把皮铺开,用铲刀铲去。

史春和制作的各种挽具

四,上硝。把牛皮放入一口大锅,倒水、生火。水温达到40℃后,加入皮硝。上硝没有一定之规,根据皮子大小、厚薄决定硝量。

老史说,硝放多了,就像蒸馒头加的“肥头”多了,蒸出来的馍发酸;放少了,又成了“死面”馍。只有放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蒸出的馍才又白又暄又好吃。馒头蒸坏了,不吃也罢。牛皮没硝好不堪使用,损失就大了。

“一皮两火硝”,一张牛皮要上两次硝。皮子硝好后捞出来不可暴晒,只能面子朝外放在阴凉处慢慢晾干。晾干的皮子软和了,颜色也变白。

五,细铲。铲去细小的肉渣和硝水的污渍,经过此番细铲,皮子进一步变得又绵又软。

六,上油。将牛皮再放锅中,加温,把煮肉后的卤油涂抹在皮子上。上油最好用獾子油,现在獾成了保护动物,用猪油代替。待牛皮把猪油“吃进去”了,捞出至阴凉处晾干。晾干后的牛皮柔软、坚韧、洁白。

七,下料。根据所做挽具的不同,切割宽窄不等的皮子。

切割牛皮,一刀下去即成定局,无法补救,因此说割皮子这道工序特别重要,也不好掌握。

史春和制作的各种挽具

史师傅割牛皮的刀其形如镰,刃上安“码子”,即一根小木棍儿。史师傅操刀时,大拇指按着码子的一端,使拇指与刀面有一定距离。所割的皮子从指间“滤”过,以此把握宽窄均匀。只见老史左手捏住皮子边,右手大拇指伸直,其余四指紧握拉刀刀把。刀刃向内,眼瞅着大拇指与刀片间的空隙。双脚不动,躬着上半身,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老史精打细算,一张皮子根据用途切割得大小搭配,接下来就是割、扎、缝、拧,巧编妙织了。

老史做套包,所卷棕皮密实,白布包裹干脆利落,在楦子上扩张定型粗细匀称,缝外包牛皮的时候用一种独特的手法。史师傅骄傲地说,他做的套包敢打包票:“最少包用10年,20年肯定烂不了。”现在,老史一个上午或下午可以做一个套包,一个能卖三百来块。

老史做鞭子,鞭杆下半部分用有竹节的竹竿,上半部分用细竹枝编就。以数根中间略薄、两端渐厚的皮条合成三股,中间对折勾在铁钩上。用“鞭筷子”把第一股绕在第二股、第三股绕在第一股上。依次编下去,一会儿工夫,一条好看耐用的“麻花鞭”就完成了。用老史做的鞭子,一是打得响,二是打得准。打得响能震慑骡马,打得准才能驯服顽劣的牲口。

现在,史春和所知道的忻州寥寥无几的皮匠,有的专做鞭子,有的专做套包,能做全套挽具的,除他已经找不出第二人。老史加工牛皮,在县城外的一个废弃了的养牛场。他制作挽具的装修材料门市,成了定襄县绝无仅用的骡马车“4S”店。去年,史春和的挽具加工技艺申请了县级“非遗”,尽管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包括他的儿子,但老史却丝毫不以为意,一头扎进他的小“皮坊”,顿时就进入忘我的境界。

(部分照片由史建英拍摄)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