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频道>>综合>>正文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新发现
月球磁异常可能是“撞”出来的
2025年11月17日 09时59分   人民网

光明日报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张晓华 通讯员蔡金曼、吕晓烨)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将为后续月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深化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知。

地球富含水和氧气,极易形成三价铁的氧化物。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保护且缺乏水,被科学家认为整体处于“还原环境”,极度缺少氧化作用的关键证据,特别是赤铁矿等高价态铁氧化物。此次,科研团队联用微区电子显微谱学、电子能量损失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确认月球原生赤铁矿颗粒的晶格结构以及独特的产状特征,并提出赤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月球历史上的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在大型撞击形成瞬时高氧逸度气相环境的同时,铁元素在高氧逸度环境中被氧化,使陨硫铁发生脱硫反应,经气相沉积过程形成微米级晶质赤铁矿颗粒。

值得关注的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为具有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矿物载体。该研究首次利用样品证实了在超还原背景下月球表面存在赤铁矿等强氧化性物质,揭示了月球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磁异常成因。

嫦娥六号着陆并采样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岩石质天体上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其形成时的撞击规模远超月球其他区域,为探索特殊地质过程提供了独特场景。据悉,该研究成果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得到国家航天局月球样品的支持。

(责任编辑:蔡文斌)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