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抗“疫”群英谱】用行动践行诺言
——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代县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抗“疫”事迹
2020年03月05日 18时18分   忻州日报

抗击疫情是一场党性大考,考验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担当。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刘桂珍,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在抗击疫情战场上,在为民服务实践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让组织放心、群众安心的合格答卷。

因为心里牵挂着村里的百姓,像往常一样,刘桂珍过年没有回城里的家。城里的房子买了8年,居住的次数屈指可数,今年春节一家4口人照例守在村里过年。

1月23日,武汉封城,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接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刘桂珍就马不停蹄进行排查摸底。基层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和一线“战场”。刘桂珍是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除段家湾村外,刘桂珍还代管着武强、讲堂等6个自然村共82户142名村民,这几个村所属区域占峪口乡近三分之一的面积。

刘桂珍担任村干部多年,对村民的情况非常了解,她说:“疫情防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有半点马虎。”近年来,随着整村搬迁,有的村民搬到城里居住,有的在外打工,住处分散,情况多样,在短时间内排查所有人员信息并非易事。段家湾村地处大山深处,春寒料峭,大风凛冽。刘桂珍冒着严寒,对居住在本村的群众逐门逐户问询,生怕漏掉一户,漏掉一人。有居住在外地的村民,她就打电话了解情况。讲堂村的谢计俊在宁武打工,在宁武已经安家多年,电话号码早已更换,给他母亲打,无法接通。他的姐姐嫁到了新高乡张家寨村,刘桂珍四处打听,打了无数次电话联系到了他姐姐,最终要到了谢计俊本人的联系方式。得到谢计俊不返乡且没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明确回答后,刘桂珍才放了心。短短一天,共排查出外地打工返乡人员6人、外地求学返乡学生3人,她反复叮咛大家要居家隔离,不要出门,按时测量体温,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村委会联系。

舜王祠村的周永飞在峪口乡租住,媳妇郑柱东的娘家是五台人,刘桂珍在电话中告知周永飞一家千万不要去走亲戚,现在待在家,就是在为国家作贡献。这样的电话周永飞隔几天就能接到,周永飞的心里暖融融的,他说:“桂珍大姐这样做都是为了群众的健康。”

排查只是做好防疫的第一步,预防才是关键。

“乡亲们请注意,为了防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请大家不要串门走亲戚,在外返乡人员要居家隔离,有事出门千万要佩戴口罩。”每天上午8点,村口的大喇叭会准时响起来。一直到晚上6点,喇叭里不间断滚动播放疫情防控信息。

今年77岁的侯焕生有5个孩子,除了外嫁的两个女儿,都在县城打工。照往常,过年时不常回村的孩子们总要回来给老两口拜年,一家人共享团圆之乐。因为这场疫情,老两口一家团圆的念想也断了。“大娘,今年过年孩子们都不能回来给你们拜年了吧,想不想他们?”笔者跟随刘桂珍为老两口测量体温时问询道。“回不来啦,想他们是肯定想,但村上大喇叭天天播,在家待着最安全,我打电话让他们过了这阵儿再带着孙儿们回来吧。”伴随着村里一系列防疫宣传工作的有序开展,村民们普遍认识到了疫情防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都主动加入到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来。

为了防疫,乡里给各村分发了口罩。刘桂珍分到的口罩全部给了邻里乡亲,她戴着的是自己买的普通口罩。为了应急,她多方打听,采购口罩、酒精等医用物资,以便送给有需要的人。

段家湾村坐落在代滩公路一侧,不能在公路上设置卡口,这为村里的疫情防控带来难度。虽然在村入口处设置了检测点,但流动人口多,这就要求检测点值班人员不能有丝毫松懈。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理应冲锋在前,村里共有5名党员,都被安排到了检测点值班。刘桂珍家里更是全家上阵,就连放假回家的小女儿也被妈妈发动起来,利用电脑报送各类信息。“作为家属,只能比别人做得好,更要严格要求”,这是刘桂珍对家人的嘱咐。这段时间刘桂珍每天都要去检测点查看,全家没有吃过一顿团圆饭。一天,刘桂珍看到两个老人在村口转悠,赶忙上前劝阻:“路边来回车辆多、危险性大,一定要与陌生人保持距离,没事不要出来,安全第一。”

几年前,为了看门护院,刘桂珍养了一条大黄狗,特殊时期,大黄狗也发挥了特殊作用。只要狗叫,刘桂珍就要出门看一看,是不是有陌生人进村,家里人打趣她反应过度,可刘桂珍说,宁可十防九空,不可漏掉一人。

戴口罩、消毒、监控人员出入、测量体温,这些防疫措施一个都不能少,段家湾村构筑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年前,刘桂珍嘱咐村民们多准备些生活物资,土豆、白菜家家户户都存了不少。“有困难找桂珍”,每个村民的手机里都有刘桂珍的电话号码,知道有桂珍在,村民们都很安心。

气温日渐转暖,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既要一手抓防疫,又要一手抓脱贫巩固,更要抢抓农时抓春耕。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间不等人。

育苗是村里的主导产业,村民通过育苗不仅摆脱贫困,还实现了人均7000元的年收入,去年杨锁文一家全年收入达到10万元,老百姓都信任刘桂珍。

在段家湾,刘桂珍是大家的主心骨。2012年县城集中搬迁的房子竣工,因为没打算住,刘桂珍没有去领钥匙。村民说,你不在这里,我们心慌。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村民们文化程度不高,但都知道跟着刘桂珍没有错,“桂珍干啥我干啥”已经成为段家湾村老百姓的一种习惯。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依赖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去年,村里试种了4000亩的沙棘苗,外地品种水土不服,成活率不高。今年种什么,关系到乡亲们一年的收成。通过和农业推广部门沟通,段家湾村准备培育本地品种,沙棘苗耐寒,耐酷热、风沙和干旱气候,对土壤适应性强,适宜当地种植。刘桂珍算了一笔账,沙棘苗春种秋收一年即可见收益,3毛钱一株,一亩地可以种植20万株,预估保底收入在5万元。

代县的酥梨果肉松脆,汁多味美,有“黄土高原第一梨”之称。就地取材,加工梨膏是村委会一班人酝酿的新项目,既可实现深加工,又可解决酥梨滞销的难题。如今,委托河北加工企业进行批量加工生产的第一批2000瓶梨膏已售罄。段家湾村今年要新建一条年产20吨沙棘梨膏的生产线,租厂房、买机器,大干一场。

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不断推进,段家湾村这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排崭新整齐的房屋依山而建,村内道路宽阔整洁,青山绿水环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峪河漂流项目看中了段家湾优美的环境,找上门来,希望在段家湾发展乡村旅游。

村里的旱地荒了多年,刘桂珍和村委会干部商量,想把旱地收回来集体管理,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刘桂珍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年底,村民收入再提升3000元,达到人均1万元。对于未来,刘桂珍充满信心。

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对刘桂珍而言,这将又是忙碌充实而充满希望的一年。

刘桂珍身兼数职,她不仅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还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医学知识没有穷尽。”为了提升医术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刘桂珍曾拜当地驻军部队卫生所所长为师,学习了针灸技术。此后,刘桂珍随身携带针灸包,就连出差也不例外。一次,刘桂珍随县妇联去厦门大学参加培训,过安检时,刘桂珍打开行李箱,同行的人看到里面的医疗器械,不解地问:“咱们又不是医学培训,你带着这些,既增加负担,又不方便,为啥?”刘桂珍答道:“为了治病救人更方便。”

在培训期间,同住学员坐骨神经痛的毛病犯了,刘桂珍为她做了针灸治疗,效果非常好,这位大姐一再表达对刘桂珍的感谢。后来在省妇代会上,两人再次碰面,大姐鼓励刘桂珍要到县城开门诊:“这么好的手艺一定能挣大钱。”刘桂珍笑笑说:“只要段家湾村的村民需要我,我这辈子也不会离开段家湾。”

这几天,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她既要给大家普及防疫知识,又要到外地返乡群众家里检测体温,每天两次,雷打不动。村里老人多,年龄最大的已经86岁,腿脚都有毛病,刘桂珍还要为几位老人免费扎针,一天的事情排得满满当当。

就像当年她遵从父亲的要求去当医生一样,她的大女儿也走上了学医道路,从山西职工医学院护士专业毕业后考取了护师证,正在针灸门诊实习。刘桂珍说,等到女儿技艺成熟后,回段家湾来,继续在村里治病救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同人民息息相通。在刘桂珍的带领下,段家湾村这个曾经偏僻落后的小村庄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村民们自力更生、创业奔小康的干劲很大。2018年,段家湾村还被确定为市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县党性教育基地,食堂、厨房、教室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段家湾村墙面上刷写着八个红色醒目大字“坚持、坚定、坚守、坚信”,这正是基层共产党员刘桂珍精神的生动诠释。刘桂珍说:“这八个字既是使命,又是承诺,为了段家湾的老百姓,我将用我的一生去践行。” (刘 妍)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