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沧海桑田七十载 西口古渡唱新歌
2019年10月29日 12时17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河曲县发展变化综述

70年风雨同舟,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昔日贫穷荒凉、封闭落后的河曲县,实现了由落后向走在前列、由农耕之乡向工业新城、由贫穷落后向全面脱贫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曲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全面落实市委“1661”发展战略,创新实施“1266”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步稳蹄疾推进各项改革,脱贫攻坚、转型发展、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时代,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整县实现脱贫摘帽。新中国成立初期,河曲绝大多数人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便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昔日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生产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解决了温饱。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曲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突出“六个精准”,推进“五个一批”,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整村易地搬迁为全市趟出了路子,全县累计减贫9885户2190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93%降至现在的0.56%,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全部达标,顺利通过上级评估验收,实现整县顺利摘帽。

——绿色发展成为常态。截至2018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25平方米,三步一园、五步一景,抬头是蓝、处处见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今天的河曲,美丽与发展双赢,绿水与青山同在,绿水青山正在转变成为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河曲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天的河曲,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河曲县农业耕种基本停留在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上,工业虽出现较早,但均属小手工业作坊。改革开放以来,从“办学、挖煤、栽果树”到“开放引进、大项带动”“以煤为基、煤电联营”再到“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全县发生了质的升华和蜕变,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53.5:33.9:12.6调整为2017年的3.9:68.6:27.5,产业发展重心由一二产转向二三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曲县坚持农业产业化“六三”发展模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富硒农业、脱毒种薯、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坚持以煤为基、链条延伸、煤电化建并举的新型工业发展思路,煤电基地初具规模,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以来,该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2014年至2016年,该县连续三年在全市产业项目考核中荣获一等奖。今天的河曲,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河曲县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都处于短缺薄弱状态。1952年,河曲县创办巡镇中学,高考万人比几度蝉联忻州全区第一;1985年,河曲高考万人比录取率过百人大关,在全市名列前茅;1986年,全市教师节大会在河曲召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民生摆在首位,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今天的河曲,社会文明进步、风清气正,百姓心齐气顺、安居乐业。

70年沧桑巨变,成就斐然。一代又一代的河曲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志坚定、砥砺奋进,大胆实践、抢抓机遇,不断书写河曲的辉煌篇章。如今,一个开放包容、协调发展、宜居宜业、富裕文明的新河曲,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描绘新时代蓝图,吹响新征程号角。(赵宇)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