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2017专题>>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正文
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忻州
——2019年全市政法工作综述
2020年03月26日 10时54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本报记者 赫在荣 通讯员 郭启昱

2019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以解决市域内社会治理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搭建矛盾纠纷、心理卫生、特殊人群、全科网格、社会组织“五大平台”,创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多元融合、宗教秩序、寺庙管理、稳定风险、景区风貌“五项治理”,通过组织领导、统筹兼顾、项目推进、典型示范、督导考核“五种措施”,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市荣获2019年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连续八年受到表彰。

提高政治站位,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全市总体规划

市委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站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李俊明指出,要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其他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我市积极申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李俊明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按照试点标准要求,突出忻州农业大市特点和乡村两级重点,结合实际,彰显特色;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晓东批示要求,要认真落实并创造性开展好试点工作,彰显忻州特色与成效,力争在五个试点市中创一流;市委政法委牵头制定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按照申报试点市有关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去年9月10日,省委政法委包联调研指导组一行来我市调研指导工作,为我市突出特色、理清思路、创新方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坚强保障。

突出“五治融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新能力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强化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四站四岗一家”制度,构筑“社区党委—驻区单位—网格、两新组织、社团—楼宇—红色家庭”五级党建平台,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凝聚力”。二是夯实自治基础,编制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发展村干部、老党员、乡贤等作为特邀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吸收民间艺人组建文化宣传队,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宣传法治文化,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内生力”。三是突出法治保障,推动党的政策、法律援助、民主法治、科普兴社、精神文明、文化活动、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进小区、进家庭,建立命名品牌调解室,推广河曲县文笔镇南园村调解室、保德县东关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一系列“品牌”调解室、“品牌”调解中心做法,保障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硬实力”。四是弘扬德治教化,大力倡导尊老敬老、厚养薄葬,定期开展“村级好人”“三好家庭”“三最三好”等典型评选,建好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一约三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软实力”。五是聚焦智治支撑,将“雪亮工程”纳入全市政务信息系统和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运维,突出应急处突、矛盾化解、人口管理、民生服务、基层党建等12方面的智能化应用,实现基础建设集约化、联网共享一体化、实战应用智能化、安全防护可控化目标,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科技力”。

搭建“五大平台”,健全市域社会治理新机制

一是搭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加强各级调解中心建设,完善诉调、检调、警调、政调、访调对接,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加大对易引发“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推广“网上枫桥经验”,发现和培育民间调解能手,力争实现“县县有品牌、村村有能手”目标。二是搭建心理卫生服务平台。加强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站)建设,围绕易发性、多发性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加强精神病专科建设,组建全市精神专科联盟,二甲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立精神科门诊,县精神科门诊与乡镇卫生院统一加挂“心理门诊”牌子,加强随访、评估、督导、检查、培训等工作,提升心理卫生服务成效。三是搭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平台。着眼多层次多类型合理需要,分层分类开展个性化、精细化、定制化服务,重点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矫正人员、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对老年人、优抚对象、“三留守”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救治救助、权益保障等。四是搭建全科网格服务管理平台。全面调整优化网格布局,开展精细化服务管理,建立专职化、专业化网格员队伍,制定管理办法,健全网格队伍调整、退出和奖惩机制,推动落实网格员保障待遇。五是搭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动和吸纳网格员、保安队员、城管队员、出租车司机、楼栋长、治安积极分子等社会力量,培养一批“平安志愿者”,组建一批“义务巡逻队”,广泛参与平安建设和公安服务。

推动“五项治理”,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亮点

我市将五台山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重点,通过“五项措施”,推动五台山综合治理,积极探索涉民族宗教景区社会治理新路子。一是多元融合治理。以综治中心为枢纽、网格化管理为底座、信息化为支撑,充实完善村级治保组织、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和治安巡逻队等群众自治队伍。成立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工作室,为景区群众、游客、僧人提供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加强法律服务所(站、室)三级平台建设,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二是宗教秩序治理。健全完善佛教佛事活动管理机制,对景区寺庙摸排建档,安装入山登记系统,建立“进山僧人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管理。三是寺庙分类治理。分别实行宗教干部和寺庙僧人共同管理模式、派驻宗教干部协助管理模式、宗教干部划片包联监管的自主管理模式,并派出党政干部进驻,进一步规范寺庙管理。四是稳定风险治理。加强预测预警预防,深入寺庙了解情况。在大型佛事活动前,对参与人、规模、性质进行全盘了解,做好安保等各项工作,普及国家宗教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常识,创建和谐稳定宗教环境。五是景区风貌治理。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特色风貌治理,以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杂料堆、残垣断壁、农业生产废弃物“五清”为重点,以整治规范标识标牌、服务区、绿化带、裸露山体及整理修复坑洼地面“五整”为目标,强力推进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境内沿线道路、村庄风貌环境整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景区旅游环境。

强化“五种措施”,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新目标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推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指导组,出台《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责任,共同发力。二是加强统筹兼顾。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脱贫攻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相结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常抓不懈,保障全市社会治理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三是加强项目推进。结合忻州实际,科学谋划思路,细化工作措施,将重点项目分解为可量化、可评价的目标,制定时间表,绘好路径图,对标一流,积极创新,周密部署,强化措施,推动理念思维延伸拓展、体制机制优化革新、方法手段改革升级、工作效果明显提升。四是加强典型示范。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以解决当前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典型示范和突出特色为落脚点,创新模式、挖掘典型、打造品牌,通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巩固治理成果,努力实现市域层面有特色、县域层面有品牌、乡镇(街道)层面有经验。五是加强督导考核。发挥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风向标”和“助力器”作用,加强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督导考核、激励鞭策,将其纳入年度平安建设考核和全市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增加赋分比值权重,实现以考促建、以考促评。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