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2017专题>>记者一线行>>正文
他为马家窑村按下脱贫快进键
2017年09月05日 10时11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记定襄县住建局驻河边镇马家窑村第一书记牛世伟

本报记者 王建秉 实习记者 雷蕾 郭浩东

马家窑村旅游微电影拍摄基地局部场景

今年7月,定襄县河边镇政府收到了一封请愿书。“听说牛世伟书记在马家窑村的任期已满,我们全体村民不想让他走,需要他继续带领我们增收致富,希望各位领导帮我们完成这个愿望,让牛书记在马家窑村再多干几年……”朴实真诚的心愿后面跟着30位村民代表一笔一划的签名和清晰的红色手印。

2015年8月,定襄县住建局党员干部牛世伟来到马家窑村担任精准扶贫第一书记。2016年底,马家窑村实现全部脱贫,人均收入达4100元以上。这份请愿书,浓缩了马家窑村干部群众两年来齐心协力发展产业、寻找致富门路的生动实践和在这个过程中凝聚的深厚情谊。

记者见到牛世伟时,刚30出头的他穿了一身黑色的运动装,看起来格外精神。说起马家窑村,牛世伟打开了话匣子,村里的基本情况都烂熟于心。“马家窑村距离定襄县城25公里,海拔1100米,全村耕地776亩,但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村里有85户165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9户90人。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们到外求学,村里的常住人口其实不足80人。2014年底,马家窑村人均收入不到2600元,是一个典型的深山里的贫困村。”

牛世伟回想他第一次去马家窑村,山高坡陡,狭窄的道路仅能允许一辆车通过,由于刚下过雨,村口都是淤泥,车也进不去,交通十分不便。站在村口,他看到的是颓圮的院墙,闻不到做饭的烟火味儿,有的是寂静的山村里不时传来的几声鸡鸣狗吠,“感觉就像个空心村”,这是牛世伟对马家窑的第一印象。“进村后,他开始挨家挨户摸底走访。村里多是老人,他们腿脚不便,垃圾往往扔在家门口,时间久了越积越多,周围都是成群的苍蝇。要想村子发展,整治村容村貌是第一步。”由于村民早已习惯那样的生活环境,思想上觉得无所谓,行动上也不积极,工作没有明显进展。牛世伟先是组织村“两委”干部入户沟通交流,主动帮助村民倾倒垃圾,后又建立了承包制的激励制度,村民处理完自家垃圾能拿到相应的报酬,而这笔费用也是牛世伟自己出的。“具体花了多少钱我也不记得,开始村民都不好意思拿,真正行动起来的也少,整个改善过程持续了近两个月,看着逐渐干净的村巷,大家都觉着舒坦了很多。”

严重缺水是困扰马家窑村村民生产生活多年的一个最大问题。马家窑村和李家村共用一处水源,村民每天都要早起去两里外的深沟担水。“老人8点去担,得11点才能回来。看着他们颤颤巍巍的身影,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儿。”改变马家窑村的贫困面貌,解决村里饮水困难的问题势在必行。经过和李家村多番协商,马家窑村得到了水源的永久使用权,从村头到村子最高处共建起三个蓄水池,安装了水泵,将深沟里的山泉水引进了村里。“现在村民花十几分钟就能担上水,都高兴得很,今年我们要推动自来水入户,为大家提供更多便利”,牛世伟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在牛世伟用心用力改善着马家窑村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他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大家伙儿愿意跟着他干点儿事儿了,牛世伟便开始琢磨怎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马家窑村海拔高,空气好,村民也有丰富的饲养经验,很适宜发展养殖业。

2015年11月,牛世伟在村里推广起“以鸡还鸡”的模式养殖土鸡,联系投资方为村民免费提供半成熟的鸡苗,且20%的死亡率由投资方承担,两年半土鸡不下蛋则用老鸡更换新鸡苗。土鸡蛋在市场上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品质好十分畅销。尝到了甜头儿,乡亲们的干劲更足了。“常说马家窑村‘驴比人多’,在养驴这方面大家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牛世伟介绍道,“养驴主育崽,四个月的驴能卖4000到5000元。2016年,我们发动村民集体筹资买回55头驴,现在平均每户人家也有个5、6头。村民养驴基本是在家里圈养,我们打算形成规模化养殖,可以有效地解放生产力。”牛世伟指着定襄县城地图说,“马家窑村和蔚家梁村共同建立了一个综合养殖基地,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中。我们计划在两年之内成立马家窑农业开发合作社,通过走出去,形成叫得响的‘马家窑’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牛世伟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也在他的脸上看到了坚定和自信。

马家窑村旁边的继成村是抗战时期定襄县游击队队长、晋察冀边区有名的抗日英雄郭继成所在的村子。牛世伟说,“平时我得空在村口的大树下坐着,看着继成村车进车出,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心里羡慕得很。我就想,马家窑村也是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什么不能搞搞红色旅游?”牛世伟说了他的想法,得到了乡亲们的积极响应和配合,虽然他们从来没干过,但相信跟着牛书记就能干得成。2016年正月一过,牛世伟就去北京、横店考察学习,准备在马家窑村打造一个红色微电影拍摄基地。牛世伟介绍说,为了更好地还原当时抗日根据地的情境,马家窑村的红旗、沙袋、弹药箱等道具都是用旧物改造的,木栅栏、独特的玉米造型也是就地取材进行创新,保持了村子原本的自然风貌。村民们也不闲着,纷纷拿出家里的竹箩筐、陶瓷水瓮、磨盘来装饰景点。游客可以穿着八路军、老百姓等各种角色的服装拍照留念,或是拍摄几分钟的微电影,增进红色体验。牛世伟告诉记者,去年端午节前后,来马家窑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车都快停到了继成村口,如今继成村的干部常来找他了解经验、商量合作。

在随牛世伟一同乘车去往马家窑村的途中,遇到两个背着竹筐的大娘招手拦车,牛世伟便拉上了她们。一上车大娘就高兴地对牛世伟说:“我们刚采完药材准备回继成村,还好碰到你了,不然这还有十多里路得走到啥时候。”没等牛世伟说话,大娘又说道:“马家窑村在你来了以后真是越来越好了,听大家伙儿说都不想让你走,那你还继续干吗?”牛世伟憨憨地笑着,“不走啦,大家看我亲,我也把大家当亲人,村里发展得刚见起色,我也想多干几年,让马家窑村越来越红火。”

临近马家窑村就能听到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进村的道路两旁都插着红旗,村里的墙上、电线杆上贴着抗战时期的标语。村民薄素元见到牛世伟,硬塞给他一袋自家种的豆角。他对记者说:“牛书记可是我们的大恩人!他帮我们解决了以前祖祖辈辈都没解决的饮水问题,给我们办了大事儿,还带着我们养鸡养驴,鸡蛋不用出村就都卖光了,手里有余钱,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心情也舒畅了。为了我们,他把家都安在了马家窑,在村的时间比在自个儿家的时间也多。”

牛世伟一边带着我们参观马家窑村,一边介绍着自己下一步的计划,“保持比起步更难,如何创新、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是马家窑村红色旅游的发展重心。我们准备每年打造一个亮点,充实道具如飞机、坦克的模型等,依山新建一个地道,丰富体验项目,让游客在重温红色历史的同时享受慢节奏的田园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马家窑村立足当地资源,发展养殖业,开发红色旅游,通过“造血”式扶贫,引导村民依靠双手创造出了全部脱贫的美好成果。听着牛世伟对马家窑村今后发展的构想,看着他信心十足的笑容,相信马家窑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籍俊霞)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