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国际家庭日:传递家风正能量 共创幸福好生活
2019年05月21日 18时20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社会各界人士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国际家庭日之际,就如何构建幸福家庭,本报记者采访了忻州几位市民。

构建和谐家庭

采访中,一位中学老师说:“不少家庭有这样的情况:吃饭时,父母在说话,子女却在玩手机。不少人认为是科技进步拉开了亲子距离,其实不然。父母为家庭生计奔波,应珍惜聚在一起的机会,与子女多沟通。缺少沟通,亲情自然越来越淡薄。所以,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拉近父母与子女间的距离,构建和谐家庭。”

市民刘先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安全、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也是文化传承得以延续的重要场所。我们经常说‘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说明构建和谐家庭对于建设和谐社会非常重要。家庭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我个人感觉构建和谐家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以爱相待,坦诚沟通,用心聆听,彼此欣赏。幸福美满的家庭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属于这个家,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家庭的幸福、安全及发展着想,惦记着家庭里的每个成员,这才是和谐家庭。”

和谐家庭孕育出快乐的孩子,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夫妻努力缔造和谐的婚姻,不但可以让自己乐在其中,还可以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温暖的港湾,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和谐家庭环境,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有活力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张志远)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最想做的事情是跟家人一起去旅行,带上我的爷爷去他以前走过的地方,回顾他的人生,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还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趁现在有时间,多多陪伴一下家人。”26岁的年轻小伙小李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找了一份自己相对满意的工作,相比其他在外打拼的同学,小李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多。“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在我看来,家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当初我毅然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人身边,陪伴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小李带全家人去旅行的计划将在几天后展开,对于小李来说,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他最大的欣慰。

“现在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作很忙,孩子上学放学都是爷爷奶奶接送。只有周末我才能接小家伙回家,好好陪陪他,而我周末又经常加班,说起来对孩子亏欠太多。”谈到陪伴孩子的事情,这位工作上的女强人也显得有些无奈。当然,孩子也是张女士最大的慰藉和动力,“ 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有一次2岁的儿子居然对我说,长大要给我买好吃的,那几天我做梦都是笑着的。”虽然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陪伴家人,但只要一有时间,张女士都会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格外珍惜这份时光。“ 我觉得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我的底线就是陪家人陪儿子的时候,不允许自己玩手机,尽量不谈工作。只要有时间,我就和孩子呆在一起,陪孩子聊天,做一个忠实粉丝,分享孩子学习、生活的快乐。如果时间允许,我更喜欢带着家人去周边游,让小孩子亲近自然。最好路程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然后一家人吃吃美食,住一间舒服的酒店,小孩可以玩水,老人可以聊天、打麻将,慢慢享受休息的时光。”

有人说,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睡觉、陪伴家人、寻找自我。人们总以为来日方长,什么都有机会。殊不知,人生就是做减法,见一面少一面。当我们不断前行、追逐梦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往往就是减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给家人最好的爱,就是陪伴。铺满人生旅程的,不仅有奋力追逐的事业和梦想,更多的是错过了就找不回的记忆。因此,多一点时间陪陪家人,别让忙碌空白了回忆。(王阳)

帮忙带娃的老人需要更多关怀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首次出台面向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国家层面的政策,“ 孩子谁来带”的问题又一次引发热议。在中国,正规幼儿园一般只接收年满3岁的幼儿,3岁以下婴幼儿的日托并不像国外那样普及。由于缺乏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机构,不少中国父母都选择请老人同住帮忙带孩子。而两代人同住一起后,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育儿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

很多子女觉得老人理所当然是喜欢带孩子的,往往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老人们带孩子的心态不同,有的老人是主动带孩子,对有了第三代很喜悦,对晚年生活有子女、儿孙陪伴感到愉快充实,对可以帮助儿女减轻带孩子的负担感到满足。有的老人是被动的,虽然身体、精力都跟不上,但是因为现实情况,不得不带。“年纪大了,带孩子太辛苦,确实有点吃不消。”采访中,有些老人对记者说。“以前还有时间去跳跳舞、跟老伙伴打打麻将,现在是一点空都没有了,一直盯着孩子,生怕给人家磕着碰着,操不完的心啊。”一位老人说出了不敢当着儿女的面说的话。

还有很多老人,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孙辈而离乡背井,到子女所在城市当起了“老漂族”。因为地域间的语言、饮食习惯等差异,以及隔代教育、老来分居等现实问题,“老漂族”普遍会出现精神孤独、对身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焦虑等问题。张阿姨已经在青岛“漂”了4年了。4年前,小孙子一出生,63岁的张阿姨就抛家舍业从忻州去了青岛。说起现在的生活,张阿姨用“一言难尽”来形容,“老母亲快90岁了,一直跟着弟弟生活,自己逢年过节才能回去尽孝;老伴独自留在忻州,平时生活没人照顾;自己身体的毛病越来越多,有个头疼脑热的,看病还怕给儿子添麻烦……”

老人带孩子过程中的苦闷往往对子女是不说的,子女应该主动重视老人的情感变化和生活质量,多关心老人,多留意是不是因为带孩子而剥夺了老人想要的生活,更要主动分担,让老人能匀出精力和时间来,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如果老人提出不想带孩子了,也一定要多理解,而不是责怪。子女应该给予父母更多心理关怀,让家中的老人老有所乐,让家庭更加幸福和谐。(王菲)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