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2014专题>>扶贫攻坚>>正文
撸起袖子加油干 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8年06月20日 11时31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再访忻州干部群众——

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希望各级扶贫工作队员扑下身子扎实工作,在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中实现价值、增长才干。

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实施整村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

——习近平

赵家洼:我们赶上了好时光

“这一年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过了上百年。”赵家洼村特困户曹六仁谈起变化来激动不已。他家6口人原来挤在一间土坯房里,屋内地面坑坑洼洼,随时需要铺砖打补丁。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家里看望时,发现地面只铺了一半,特意询问原因。老曹说自己铺砖砸伤了手指,活儿也撂下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切地询问他伤势怎么样,知道无大碍后才放下心来。

“现在你看这楼房,哪是村里的土坯房能比的?”曹六仁感叹道,“土坯房里住了我们家四代人,100多年,都是在苦日子里熬过来的。老一辈人没有赶上好时光呀!”曹六仁现在的住房在岢岚县城新盖的移民小区——广惠新村,82平方米的新房内,南北通透、光照充足,乳白色的地板砖映衬得家里亮亮堂堂,家具、电器一应俱全。赵家洼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易地搬迁改善村民生活的扶贫工作思路。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赵家洼村在2017年9月就全面完成了整村搬迁,全村18户35人全部搬进了新居,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3户人家全部搬到了广惠新村。

搬得出,还要留得住。刘福有一家在村里时,全年种粮食的收入只有550元。搬出来后,平地流转给了企业种药材享受分红,坡地退耕还林享受补助。妻子杨蛾子在小区附近做保洁工作,每月有1050元的收入。再加上光伏扶贫、低保、养老保险等,刘福有一家去年的收入达到35244.78元。今年5月,刘福有又参加了县里的植树造林,每天有120元的收入。杨蛾子乐呵呵地说:“孩子们都成家自立了。我们老两口有这么多收入,能过好生活呢。”

“还是现在好!原来孙子、外孙怕冷,叫也叫不回来,现在一放假就赖在这里不走了。”杨蛾子感叹道,“村里的土坯房,冬天盖两层被子都冷。脚底板前半夜是冰的,后半夜才能暖过来。”今年春节,刘福有一家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大团圆,儿子儿媳回来了,孙子外孙回来了……一家人的快乐幸福都被记录在了一张张全家福照片上。这些照片围拢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旧居看望老两口的巨幅照片的周围,温馨感人。杨蛾子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关心,全家人永远都不会忘。”

习近平总书记在赵家洼村看望的3户人家中,王三女家最为贫困,年近七旬的老人独自带着智障的孙子、孙女生活。现在,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王三女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配套齐全的楼房内。老人还有一份在小区做保洁的工作,每月固定收入1050元。孙子、孙女在忻州市一家特殊教育学校上学,都取得了很大进步。王三女指着客厅新买的32英寸彩电,自豪地说:“这个电视是我拿自己工资买的,好着呢。”电视旁边,几盆绿萝长得正旺。

记者手记

“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对赵家洼村村民而言,恶劣贫瘠的生存环境,就是导致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随着整村搬迁的顺利推进,赵家洼村推掉旧房、种了树木;赵家洼人走出山沟,奔上了致富路。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之后,激发了赵家洼人强大的内生动力。刘福有、曹六仁、王三女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但他们不论是在公益岗位做保洁,还是在企业打工,都没有请一天假。他们逢人便讲:“我们是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关心过的人,不能给领袖丢脸抹黑。”懂得感恩、珍惜幸福,同样是一种力量。(陈俊琦)

忻州:下足绣花功夫攻坚深度贫困破解7个问题实施整村搬迁

岢岚县东沟村整村搬迁后,宅基地全部复垦种上了中药材,盛夏时节满山梁的绿意。6月8日,68岁的原东沟村村民王成仁高兴地告诉记者,东沟村已经“销号”的贫困户,有的选择进城打工,有的在村发展产业,他们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加上各种补贴和分红,一年收入好几万元,稳稳脱了贫。

从忻州市的实践探索看,整村搬迁是解决该市村多、村小、村散、村穷问题,解决深度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根本办法。围绕整村搬迁的7个问题,该市破解“人”的问题,重点抓好整村搬迁村的识别确定、搬迁人口的精准识别程序、分类合理安置、新旧政策衔接工作;破解“钱”的问题,重点是用好国家补助资金、加大融资力度和整合力度、搬迁户合理负担、强化资金管理工作;破解“地”的问题,重点是保障安置用地、旧宅拆除复垦、鼓励依法流转承包地工作;破解“房”的问题,重点是做好合理规划选址、严格住房标准、严控建房成本、坚持住新拆旧、落实奖补政策工作;破解“树”的问题,重点是实施分类确权、推进退耕还林、加大生态恢复、加强林木管护工作;破解“村”的问题,重点是保持权益不变、实施旧村销号、健全治理机制;破解“稳”的问题,重点是创新产业新业态、稳定就业增收、扩大集体收益工作。该市配套出台了35条措施,22项改革办法,攻坚深度贫困这个硬堡垒。

一年来,忻州各县(市、区)创新思路,根据市委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出台具体举措。河曲县根据搬迁户住房安全、户籍情况、在村居住情况制定出“三定三不定”对象识别标准;岢岚县对搬迁户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进行确权登记,持续保障权益,让搬迁户获得转包或分红收入;五寨县大力推进“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促进搬迁户尽快实现就业;繁峙县针对整村搬迁村房屋破损程度不同、房户人分离等复杂情况,以村为单位制定具体奖补实施方案。(王利强)

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赵家洼村贫困群众张秀清

现在整村搬迁后,我们住进了新楼房,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扶贫优惠政策,还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在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忙联系下,我到了岢岚县鑫宇焦化厂工作,在后勤部门从事道路维修、花草养护等,一个月收入2500元;妻子在村里的土地退耕还林后,被聘为护林员,一年有9600元的收入。这样来看,不算政策性补助,我家一年也有近4万元的收入,不仅可以供孩子们上学,还可以铆足劲儿致富奔小康。

赵家洼村第一书记陈福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后,赵家洼的脱贫工作有了飞速发展。我们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把一家一户应得的土地流转收益金、退耕还林补助款,一笔笔送到村民手中。我们通过公益岗位、就等形式,帮助迁出来的村民留得住、能致富。现在村民们有的在县保洁公司上班,有的被聘为护林员,有的进入县城企业务工,有的还到忻州、太原等地从事厨师、电焊、室内装潢等工作。在赵家洼,真正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或创业。

宋家沟村贫困群众刘林桃

俺是口子村的,今年54岁,老伴62岁了。感谢党的好政策,贫困户没花一分钱就搬到宋家沟,住进了亮堂堂的大瓦房,还有院子。过去觉得天长,来了一年多,现在不觉意间天就黑了。为啥?来旅游的人多,有事干了。俺做面皮凉粉,早上四五点就起来忙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一百多块钱呢。来游玩的人少的时候,俺就做手工,缝鞋垫。老头子有空就到山上拾翻一些奇异的石头,城里人可稀罕这些呢。这是党给的好日子!

宋家沟村贫困群众李堂小

这一年啊,俺的感受太深了。以前在东沟山坡上种着二三十亩地,收入几千块,家里还有快80岁的老娘,不敢讨媳妇。现在坡地退耕还林了,政府还给我安排做了环卫工,一个月有800元的工资。房子有了,收入稳定,哈哈,前几天有人登门给俺说媒了。俺才过了50岁,牙就掉了一半,改天抽空进城先补上牙,再理理发,好见女方。你说,人也奇怪,以前天黑倒头就睡啥也不想,现在一想到要相亲呀,梦里也能笑醒。说到底,这都是党的恩情!

宋家沟:留住乡愁迎来幸福

宋家沟村火了。一到节假日,村口64个车位的停车场停满旅游大巴。熟悉的农村风貌、浓浓的乡村记忆是宋家沟最吸引人的地方。如今新建100个车位停车场的计划提上了村委会的日程。

宋家沟三棵树广场最为热闹,老树虬枝斜出、大树绿荫如盖、小树生机勃发,这里是游客们必来合影留念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嘱托在这里久久回响。

常在广场凉亭乘凉的耄耋老人张贵民,一次次被游客们认出来,争相和他握手。一年来,他一遍遍向大家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的情景,感慨着宋家沟的巨变。

6月13日,记者见到刚刚遛弯回来的张贵民大爷。一进门,72岁的老伴周牡丹就把熬好的汤药端了出来。张大爷喝了一口说:“去年腊月做了个手术,这几天后背发烧。可把村里的干部们糟害痛了,轮着来伺候,就是亲儿亲女也不过是个这。”他指着村妇女主任高爱兰说:“现在啊,我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娃儿,可亲着了!”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宋家沟时,张贵民老两口刚从20公里外的长崖村搬来3个多月。“和过去比,肯定是搬来好,但以后有多好,心里还是没底。”一年过去了,家家户户的日子真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踏实,越有奔头。就拿女人们都会的缝鞋垫来说,村里办起巧手坊,游客们也会花钱去买。张大爷笑着说:“别看俺又老又病,但耳不聋脑子清,还是老党员,不能躺着不动,净让人伺候,也得为幸福生活做点贡献。”

看着来宋家沟村旅游的人多起来,村里小卖部开张了,土特产店挂牌了,小吃摊支起了,张贵民大爷着急自己没事干。村干部们越劝他安心养病,他越不安。他说:“中国梦,俺看就是咱老百姓的幸福梦,幸福梦是人人有份,也得人人出力。”“您找到出力的地方了吗?”记者问道。“哈哈,找到了。”张贵民把药碗一推说,“俺电视也上,报纸也登,也算个村里的名人了,思来想去当导游最合适不过,外地人来了给他们解说解说,俺是啥说啥,他们也爱听。”

暮色渐起,和张大爷的聊天在村里大喇叭响起的音乐声中告一段落。广场上妇女们随着音乐起舞,小孩子们在一旁追逐,三两游客正骑着自行车穿梭……黛瓦黄墙和热闹的人群,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美景。

记者手记

一年之后再访宋家沟,最受感染的是他们迸发出的活力和生机,最被感动的是干群之间骨肉相连的真挚情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村里的妇女们争相拾起了手工活计,80多岁的老大爷还在想着当导游……从山庄窝铺搬迁到宋家沟,日子红火了,人精神了,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绽放着笑容,都铆足了劲为幸福奋斗。只要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莫说深度贫困,再大的困难都抵不过人心向上。(王利强)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