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五寨县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在精准识别上下大力、精准把脉上做实功、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落实上求实效”四个精准原则,高位带动、高效推动、高压促动,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搬迁村庄222个、贫困人口15516人、同步搬迁3600人,确保到2018年全面脱贫。
——坚持精准识别,夯实搬迁基础。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时候,最精准的扶贫就是移民搬迁。移民搬迁,说起容易,行来难。怎么搬?往哪搬?出去靠什么活?五寨县委县政府的广大干部经过反反复复的调研讨论,进村入户了解农民意愿,本着“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总体思路,出台了《移民搬迁对象精准认定细则》,坚持“五法”(收入核查鉴别法、互相比对验证法、贫困程度排序法、永久公示监督法、责任落实追究法)结合,组织所涉乡镇、扶贫等部门进行精准识别,全面摸清“十三五”期间需搬迁底数,涉及村庄222个、贫困人口15516人、同步搬迁3600人。其中2016年搬迁3100人。
——科学规划设计,严守政策底线。坚持搬迁与脱贫并重,安居与乐业并行,同步推进“十三五”扶贫搬迁总体规划、2016年实施计划、安置点规划和搬迁户脱贫计划四个规划,同步实施搬迁、脱贫、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四项工程,严守四种户型面积(35、50、75、100平方米)标准,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力争最大限度减轻搬迁户经济负担。同时,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群众习惯等因素,设计户型,力争一次规划、一步到位,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得安心,住得舒适,而且能够脱贫。
——创新搬迁模式,确保合理安置。坚持“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搬迁原则,创新搬迁模式,实施合理安置。一是统规统建,依托小城镇集中安置。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县城和三岔镇,采取统规统建、委托代建等方式,集中建设安置区。二是统规自建,结合实际集中搬迁。针对部分乡镇实际,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主按规定建房搬迁。三是分散安置,给予补助消化商品房。积极落实去库存政策,让搬迁户自主购买五证齐全的商品房。其中,今年实施的百梦苑、阳光等3个移民项目,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
——突出精准施策,确保稳定脱贫。在大力推进搬迁建房的同时,坚持一户一策,积极帮助搬迁户增加后续收入,确保稳定脱贫。一是龙头带动。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引导汇丰、康宇等龙头企业,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甜糯玉米等九大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结对帮扶,带动5300余人直接参与种养植,同时为搬迁群众解决就业岗位近800个。二是技能培训。实施贫困户“一户一人”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广泛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沿海城市和县外省内的劳务输出对接,完成劳务输出300余人。三是整合资金。在不改变用途前提下,将扶贫资金整合,统筹用于光伏发电、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厂房建设等,搬迁户按比例获取收益。四是流转土地。搬迁后,利用部分土地,实施土地流转,组织养殖合作社与搬迁户对接,按照借母收羔、入股分红、寄养扶助等办法,实行规模化养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带动搬迁户脱贫。五是拆迁复垦。搬迁后,实施宅基地复垦,户均奖励5000元以上,又可增加搬迁户收入。六是退耕还林。针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发展经济林、推进林下养殖、开发旅游等,实现生态建设与移民搬迁的互促共赢。七是统筹协调。紧盯搬迁群众的需求,扎实推进学校、医院、文体广场、商场、通讯设施等配套建设,持续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
——强化精准落实,完善保障机制。今年以来,五寨县更加重视搬迁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扶贫搬迁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建立了领导包保制度、挂图作战制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搬迁代表参与工程监管制度、工作情况报告制度、重要事项督办问责六项工作制度,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扶贫搬迁大合力。(葛文娟)
(责任编辑: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