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山西日报记者曹婷婷通讯员赵文君)深山窝铺如何脱贫?岢岚县王家岔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扶贫专项资金,创新“种、游、加”模式,以“无”变“有”,以“有”变“优”,农工结合,趟出一条产业脱贫新路。
8月18日一大早,楼房底村贫困户刘润瞒穿行在自家油菜地里,一株一株查看长势。立秋已过,再过一个多月,这20亩油菜籽就要长成了。一亩产125公斤左右,每公斤售价4元,刘润瞒掰着手指头给记者计算:“总共能卖一万多块,再剔除每亩200块的支出,今年光油菜籽就能挣6000块!”
王家岔乡是岢岚县东部一个典型的贫困乡,全乡10个村共1774口人,贫困户559人,9000多亩土地只有5000亩可耕种。山大沟深,再加上气候寒冷、无霜期短,村民历来以种植胡麻、大豆等小杂粮维持生计。在试种取得不错收益的基础上,今年,王家岔从县扶贫专项资金里抽出20万元,扶持全乡10个村166户村民种植了1000亩油菜花。
解决了“种”的问题,如何“卖”出去呢?王家岔乡又从扶贫专项资金里拿出50万元,在王家岔村建成一座属村集体所有的榨油加工厂。当年收成的12万公斤油菜籽全部按市场保护价收购,除了种植户的基本收入得到保障,榨油厂最终所得利润还将全部分摊给当年计划脱贫户。乡党委书记李新旺告诉记者,目前油菜花的种植产量远远不够榨油厂需求,明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
地处芦芽山下,王家岔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野生蘑菇的自然生长和人工蘑菇的栽培,采集野生菇是王家岔乡的又一经济来源。在以“无”变“有”种植油菜花的同时,王家岔乡以“有”变“优”发展蘑菇种植,投资9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引入种植大户陈金泉的乐龙蘑菇专业合作社,扶持武家沟、黄土坡、朱家湾三村共42户贫困户种植林下蘑菇55亩,预计人均可增收2600元。
王家岔乡拥有全国唯一宋代长城遗址,境内的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和原始次森林更是旅游好去处。七月初,千亩油菜花开,大批登山游客前来赏花,王家岔不少脑筋转得快的人,立“马”转型兼做旅游生意。黄土坡村民沈贵才是村里第一个养马拉客的,“以前游客不多,一年能收入个七、八千元”,沈贵才告诉记者,今年乡政府计划扶持成立马队、办农家乐,村里有好多人也养了马,但骑马的游客也很多,一点也没有影响他的收入:“平时地里侍弄油菜蘑菇,七、八月份上山牵马拉客,一年下来挣个一两万,大家都富了是个好事情!”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力往哪里用?劲往哪里使?岢岚县王家岔乡精准发力,突出产业发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
贫困山村,贫困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基础设施制约、区位存在欠缺、政策与实际脱节、产业发育不足、个人努力不够,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抓脱贫攻坚,首先要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王家岔乡从“种、游、加”入手,通过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这个突破口就选得准,也选得好。其次要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肯定走不出新路。王家岔乡从政策制定,到资金整合都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有一套自己的打法,这种创新的精神才是难能可贵。第三,要唤醒主体意识,调动群众激情。老百姓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脱贫攻坚才会有坚实的根基。
(责任编辑: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