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2014专题>>扶贫攻坚>>正文
干部住村办实事 群众聚力拔穷根
河曲县148名农村第一书记一线脱贫攻坚
2016年05月11日 09时20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本报讯 5月5日,立夏。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忙碌,河曲县楼子营镇后大洼村的500亩仁用杏正好全部栽种完毕,第二天,下一步的地膜覆盖和头遍水马上就要跟进。对于仅有171户、445口人的贫困小村来说,这样规模的工程,正是第一书记刘忠元精准考察、精准引进来的“大项目”。

去冬今春,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刘忠元一进村,就因地制宜,争取到这个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整个项目由专业工队进行技术指导,栽树、浇水的营生全部动用村里的贫困户干,让他们先“赚”上一笔。想想三年后就可以挂果受益,村民们一个个满怀期待和信心:“这致富树一种,咱脱贫的日子可就不远啦!”

像刘忠元这样的第一书记驻村干实事、帮脱贫的例子在河曲县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去年8月以来,河曲县下派的148名第一书记吃住在农村,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河曲是全省36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全县340个行政村,精准识别贫困村就有163个。为了完成“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的既定目标,该县把精心选派到农村任职的148名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大胆使用。县委书记边东圣多次强调:“第一书记是组织下派到农村的‘源头活水’,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真正解决好他们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三大问题。”

在第一书记工作的管理和考核上,该县率先在全省推行“召回撤换制”,倒逼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干得好,提拔重用;干得差,召回撤换。“严”“宽”相济、奖罚分明的制度一出台,主管部门、派出单位、乡镇党委、村“两委”和第一书记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凝聚成一个有机整体。

县委组织部着重在加强第一书记的学习管理、日常管理、跟踪管理和考核管理上下功夫。正如县委组织部部长马永峰所说:“只有我们的管理精准、到位,第一书记才能真正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用心尽力、发挥作用。”

派出单位全力以赴支持第一书记工作,解除后顾之忧。第一书记带着民情日记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摸透民情,建起工作台账,“只当和尚不撞钟”的现象彻底不见了。赵家沟乡金家沟村是河曲最偏远的高山村之一,条件艰苦,可第一书记李全文常常一住就是20天不下山,如今群众都把他当成了“村里人”。

刘家塔镇沙咀村第一书记张春明为了做好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住在村里一个月,大小会议开了20多次,摸索总结出“八不进要狠,打分要准,测算要全,方法要活,开会要公”21字工作法,公道、合理,让群众心服口服,后来全镇推广使用这个方法。

乡镇党委推行了包片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帮助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三帮一”机制,将乡村干部拧成了一股绳。

前川乡南也村第一书记冯毅多次跑省农科院,联系了专家在村里推广渗水地膜全覆盖技术,取得成功后,想在全乡推广,乡、村干部一齐出动,发动周边22个村建成渗水地膜覆盖示范基地500亩,全乡200多户贫困户学到了先进技术。

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基础条件差,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通讯难等基本问题,是脱贫攻坚的第一关。楼子营镇高峁村第一书记贾国雄上任不久,了解到村里供水设备老化破损,群众吃水难,马上组织维修管道1300米,更换新水泵。鹿固乡上榆泉村第一书记菅让林多方奔走,争取到平田整地、深井灌溉、道路硬化工程,今年将逐项实施;旧县乡杨家洼村第一书记张晓东多方筹集资金30万元,自来水到户工程即将开工。

脱贫拔穷根,产业是关键。单寨乡龙泉沟村第一书记李世强为了让村里的扶贫养羊项目真正起到作用,建羊舍、买羊、种草等每个环节,他挨家挨户进行指导;土沟乡前下庄村第一书记赵耀是位年轻母亲,孩子才四个月,可上任仅仅半年,不但解决了村里水和路的问题,还争取到县里“一村一品”扶贫项目,给村里拿回了张杂谷种植补贴款7万元;赵家沟乡白草坡村第一书记柳宇因地制宜,给村里争取到光伏发电、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

在农村任职半年多的时间里,河曲县148名第一书记扑下身子,踏实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激发了农村主动脱贫的干劲和热情。据统计,半年来,第一书记“点对点”为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460多个,发展产业项目100多项,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张宝元 张琳)

(责任编辑:籍俊霞)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