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天柱山,静坐于岁月深处,傲然挺立。
静乐,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境内海拔1140—2412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静乐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居住,西汉置县,隋朝更名,取宁静安详之意。
静乐,古称鹅城,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太原、忻州一小时经济圈,北依芦芽山风景名胜区,东邻佛教圣地五台山,两条高速公路过境,素有“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之美称。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国藜麦之乡”“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等国字号县域名片。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静乐群山为篱,植被丰茂,生态环境良好,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天然氧吧名副其实,是健身康养、休闲避暑的首选之地。县城内12个公园星罗棋布,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了210.65公顷、绿地率为36.32%;绿化覆盖面积达到了234.22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0.38%;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62.42公顷、人均公园面积10.76平方米;县城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达到71.15%。
静乐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争做“两山理论”的试验场、乡村振兴的践行地,在黄土高原走出了生态立县新时代的长征路。完成汾河上游两岸荒山造林绿化重点工程30万亩,完成汾河县城段综合治理、碾河水景公园改造。打造风神山和泉庄流域10万亩以上两处集中连片生态林区,打造庆鲁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王端庄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曾经的撂荒地,种满了花卉苗木、瓜果梨桃,早已是“东方风来满眼春绿”的景象!
生态兴则文明兴,美丽山川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静乐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以王端庄乡村游、木瓜山生态园、韩家会农家乐为示范的一大批旅游产业,实现了生态和生计统一、增绿和增收同步、发展和环境双赢。
走进王端庄,青砖黛瓦,田园乡意,宛如人间天堂。住一宿农家院,吃一顿土豆宴,登一次黄金山。慢骑行、健步走,采摘、摄影、写生、创作,回归自然、体验乡愁。人民在希望的田野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好房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实现了精神挺立。
山青、水秀、石奇、林幽,静乐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以静乐八景为主的古迹景点遍布全境。
天柱山3A级旅游风景区,号称中华北天柱。山形俊秀,松柏葱茏,幽静芳香,佛儒道三教兼容并蓄,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听暮鼓晨钟,看朝云晚霞,品龙泉圣水,是净化心灵、供人静思的禅宗栖息之地。相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屯兵天柱山,修筑赵王城。
岑山山地公园,植被茂盛,文峰塔凌霄突起,气势恢宏,同寺坡文庙古建融为一体,自成一景。登岑山,攀宝塔,鹅城美景一览无余,汾碾两河尽收眼底。
风神山生态公园,翠峰层叠,郁郁葱葱,古寺巍峨,烟雨朦胧。相传有姜子牙封神之典故,又有风神居山之说。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倾泻在风神山上,惠风和畅、瑞气呈祥,令人心旷神怡,不经意间便可触摸到历史积淀打造的那份精彩。
静乐是闻名三晋的富水县,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纵贯全境,八大支流呈网状分布,汇集无数涓涓溪流。静乐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景区提升步伐,优化产品线路设计,正着力打造天然氧吧畅享带、汾河文化体验带、乡村旅游示范带、森林康养休闲带、健康养老宜居带。
君宇故里、红色热土。静乐是革命先驱高君宇的故里,铸就了打响百团大战第一枪的烽火传奇,抗大七分校历史遗址的红色记忆,为这里留下了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随着总投资2.5亿元,总长20公里国家级汾河湿地公园项目的扎实推进,总投资26亿元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当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攻的号角嘹亮吹响,静乐人又一次冲上生态建设的最前线,担当使命、勇往直前,为子孙后代筑起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生态之都、天然氧吧。静乐的绿色脚步和生态之梦便在不断的交融互动中焕发出蓬勃生机,营造出万顷绿意。建设美丽静乐,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理念昭示着未来,置身天然氧吧的十六万静乐人民正向着幸福坚定出发。
“静生长、乐生活”,“静乐生活”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立,依托“静乐三宝”——粮食之母藜麦、南美人参玛卡、高原软黄金黑枸杞,汲取农产、文化、艺术中的精华,传递出静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静以修身,乐天知命”的高端生活意境。
坐看天柱云霞起,且听汾水欢歌声。天然氧吧,大美静乐。寻赵王遗风,观五彩藜麦;赏剪纸艺术,游天柱龙泉;访明清书院,览鹅城新韵;住农家小院,品绿色土饭,留住浓浓的乡愁。此情此景,怎不叫人心生向往,前来感受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