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汾河上游、吕梁山东麓,国土面积2058平方公里,辖4镇10乡、381个行政村,16.7万人。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占到85.5%以上,耕地面积75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占30万亩,沟壑纵横、基础滞后,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高度重合,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典型区域。
静乐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企业较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吕梁山片区集中扶持县、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立县”战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骆惠宁书记“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底色’”以及楼阳生省长“努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家园”的指示和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林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生态生计互促,增绿增收并进,切实把生态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生态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60.8万亩,森林覆盖率22.41%,林木覆盖率超过33%。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45.5%,静乐已经初步取得了“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环境优化、碧水长流”的效果,正逐步向生态建设先进县的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市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规划,按山系设计、整流域治理、规模化造林,乔灌草、多林种、多树种、造封飞、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发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苦干实干、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依托三北工程、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工程等国、省和县级工程相继实施了风神山10万亩生态工程区、泉庄流域万亩生态工程区、庆鲁沟流域生态修复整沟治理项目区、黄金山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区、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城郊造林绿化工程、鹅城镇水峪沟工程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县生态脆弱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基本建成了以林带为框架、以带、网、片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特别是近五年,全县完成造林绿化47.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任务完成41.39万亩(包括退耕还林完成9.49万亩)、封山育林完成5.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0万株,建设村庄绿化示范村12个,完成通道绿化148公里。新建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保护面积0.89万亩。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60.8万亩,占到土地总面积的52.7%;有活立木总蓄积量281.7万立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5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2.41%,比2014年底增加5.74个百分点;努力实现“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河美”的美丽风光,为全县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静乐县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荒山增绿、农民增收为主线,聚焦深度贫困,助推脱贫摘帽,持续推进生态扶贫“五大项目”,巩固提升生态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成效,确保在“一个战场”上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使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治理、森林资源管护和发展林业产业的过程中增收,实现荒山增绿和农民增收互促共赢。主要做法为“六个结合”:一是坚持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相结合,实现了造林任务与政策支持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坚持荒山荒坡荒沟营造生态林,退耕地营造经济林,实现了生态与生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规模造林和精细管护相结合,实现了造林与管护的有机统一。四是坚持林业生态工程与扶贫攻坚造林相结合,实现了增绿与增收的有机统一。五是坚持生态建设与整村移民搬迁相结合,实现移民与增收的有机统一。六是坚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真正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有机统一。
全县去年生态脱贫“五个一批”贫困人口受益人数18374人,其中退耕还林4.8719万亩,覆盖贫困户2072户7555人;合作社劳务参与贫困社员3170户;生态管护涉及贫困护林员795名;经济林提质增效沙棘林改造受益人口815户2535人;林业特色种苗产业带动贫困户1085户,生态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果。今年,全县继续实施国、省造林工程20.5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9.62万亩,封山育林0.9万亩。涉及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数量达300家,直接带动4500余户贫困户。预计通过生态扶贫“五个一批”,全县生态扶贫受益贫困人口将达到11430人,有效提高了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中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全县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将通过生态建设实现增收。
静乐县气候高寒冷凉,温差较大,是山西沙棘资源的天然分布地和集中分布区,全境属于晋西北沙棘山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核心区,也是山区老区、生态脆弱区和脱贫攻坚重点区。全县野生沙棘面积约20万亩,近年来静乐县把发展沙棘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实施“小灌木大产业”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建成30万亩沙棘工业原料林基地,依靠沙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群众脱贫增收。目前已有效组织推广“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改造野生沙棘4万亩,新造7.8万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并且贫困群众已经通过参与劳务、采摘果实获得收益0.3亿元以上,直接带动3000户贫困群众增收,以沙棘为主的地方特色经济林产业初步形成。此外,全县已发展各类林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林业开发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30个、林业专业合作社300个。各类企业每年林业投入资金在0.3亿元以上,年林业生产总值可达1亿元。全县培育苗木产业基地1.2万亩、特色沙棘经济林种植基地7.5万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基地1.3万亩、林下经济基地0.3万亩。开发建设了静乐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风神山生态公园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其中天柱山景区已成功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静乐县以及周边地区人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年收入500万元。
近年来,静乐县把林业生态治理与保护成果巩固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抓成果巩固。一是对全县的天然林实施封山禁伐保护,进行封育恢复植被,林地得到休养生息。二是将汾河干流两岸第一山脊线和支流源头范围内的28.57万亩森林、林木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对林权所有者进行生态效益补偿,禁止任何采伐、征占,实施永久性保护。三是实行森林管护,组建了14个森林管护站,配备生态、天保公益林、未成林管护员1254名,引入GPS巡护管理系统,实现森林生态网格化、动态管理。四是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良种基地1处、县级森林公园1个,扎实推进湿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保护建设。五是加强林地管理,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加强行政案件、刑事案件处理。六是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森林火灾防控网络,组建30人的县级森林防火扑火大队,各乡镇分别成立20到50人的森林扑火队伍,村村建立防火队伍,通过强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彻底扭转了往年森林火灾易发多发局面。(静乐县委宣传部/文范亮厚、徐文玉/图)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