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堡镇马站玉楼城堡建筑一景。 张云平 摄
作者 杨继东
历史文化名镇阳明堡,在大清朝立国初期,官方文书和人们习惯上,更多的称其为“羊头古城”或“羊头老城”。不仅如此,在这块历史文化沃土上,以“羊头”一词命名的,还有奔流湍急的“羊头神河”,“雅典秀气”的“羊头村”,墙厚门严的“羊头堡”,驼铃声声马蹄疾疾的“羊头官道”,胡笳声声胡舞妖娆的“羊头官驿”……
这座历史文化名镇在春秋战国长达800年的历史阶段,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近百年的近代现代史上也有许多可书、可大书的历史事件。2015年9月3日的首都北京,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天安门广场气势恢弘,天安门城楼气势雄伟。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花坛展现出祖国山河的壮美画卷。这一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在这重大的历史场合,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英模方队出现在10个气势恢弘的受阅方队中。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阳明堡走在开放的前沿,作为晋煤、内蒙煤外运的三岔路口交通要道,以特色餐饮和优质服务,以当地民情风俗和人文特色而享誉四方。甚至有好多外地人不知道有忻州代县,但知道有雁门关和阳明堡。那时,阳明堡可以称是不夜城,大车排满,物流不停,近500余家饭店昼夜营业。
羊头老城、阳明古堡、阳明堡历史文化名镇,2500年来一路走来。
有关历史文化名镇阳明堡的故事有很多,但笔者想说的是沐化育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经典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夜袭阳明堡飞机场”。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寇叫嚣在三个月之内灭华,而国内“亡国论”也甚嚣尘上。在这种情况下,活跃在抗日敌后的八路军,一举打了三个大胜仗,就是平型关和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飞机场,极大地提升了国人的士气。特别是夜袭阳明堡飞机场创造了步兵打空军的经典战例,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民政府拨奖励金2万大洋,更可贵的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必胜之信心。上海、延安、太原民众团体募捐抗日款达2.75万元。
距大阅兵之后,阳明堡飞机场的故事持续升温,前来阳明堡飞机场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约有上万人次来参观学习。
第二个故事是羊舌大夫和羊舌奶奶的故事。据传:春秋时期,阳明堡一带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田龟裂、旱田下不了种籽,饿殍遍野,羊舌大夫押解一批犯人路经此地。见此情景,就对犯人讲:我率你们在此地祈雨吧,如果祈雨成功,我赦你们无罪回家,我代你们受罪。犯人们当然愿意了,于是他们净身、绝食,跪在毒辣辣的太阳下边。古代祈雨是一个流血、流汗甚至是要命的“活儿”。如商汤王祈雨,命手下架起烈焰腾腾的柴火堆,他径直走上高台,跳入烈火熊熊的火堆,正在火焰吞没商王时,天空惊雷响起,如注的大雨浇灭了火堆,救下商汤一命。羊舌祈雨也很苦,赤裸上身,长跪太阳下边,左右臂上各插三把小刀,每天加插一把,三天内不食只饮三碗水,三天后才许祈雨人日食红枣三颗。
最终祈雨成功,羊舌大夫赦他们回家,自己却自缚到晋国领罪。因为那个时候公族们弱肉强食的历史惨剧正在上演,羊舌以“收买人心”的罪名被斩。其实,羊舌大夫此举是“忠于晋国国家,忠于晋国人民”之举。这个故事为什么其文化渗透力强呢?因为这里是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当地人赖以生存繁衍的传统农业缺的是雨、少的是水,水是农业的命脉,祈雨找水的人就是续接农业命脉的人。羊舌大夫就是这样一位为百姓献出生命的人,所以古人尊他为神。只要传统农业在,羊头神就在;只要有天旱雨涝,羊舌大夫祈雨的故事就会讲下去。
羊头神奶奶的故事也是体现了亲民与体恤民情。说的是在饥荒之年,当地人民给羊头奶奶送了一只羊头,羊头奶奶说:“民众饿死很多,有的地方甚至易子相食,我于心何忍吃羊头肉呢?”可又却之不恭,于是把羊头埋在祭坛,祭天礼地,让天地诸神帮助饥民度过灾荒。羊头奶奶此举感动了当地人民,于是在羊头奶奶塑像的底座上,四个角各塑羊头一颗。
化育自觉,也就是文化自信。在阳明堡调研普查文物和历史文化名镇如何保护期间,笔者深深感受到的第一点是文化自信,特别是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含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还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阳明堡镇党委、镇政府把激发全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事抓住不放。阳明堡镇里的工作人员,从领导到办事员都是宣传员,都愿意把夜袭阳明堡飞机场典型战例、羊舌大夫祈雨的故事、羊舌奶奶埋羊头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
阳明堡镇党委还有一套宣传化育的办法,把宣传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经典战例和红船精神联系起来。讲战斗故事情节和细节要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相联系,从故事情节和英雄秉性中找出这三种精神、六大品格。用首创精神讲步兵打空军的战例本身,用奋斗精神讲八路军夜渡滹沱冰凌之水能打胜仗之奋斗精神,用奉献精神讲赵崇德在夜袭机场中英勇牺牲的细节。
讲羊舌大夫祈雨的故事,要讲为官就要像羊舌大夫那样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有钱、有位子就要像羊舌奶奶那样与民同甘苦。
古今故事同时讲,古今文化基因同时表达,镇领导在公开场合讲,在会前会后讲,在接友待客中讲,这就是一种化育,这就是一种熏沐,更是一种文化生态的精心维护。
去年一年来,每当笔者陪同上级领导视察阳明堡工作,有机关单位组织党员来机场上党课,或是接待文友、媒体单位做专题,镇党委书记孙跃林都会认认真真地安排笔者:要讲清楚机场的坐标,联系好忻口战役和日军的大同运输线节点作用;讲清楚本次战役后,提升民族抗日热情的高涨程度;讲清楚英雄连长赵崇德身负重伤还有生命特征时被疯狂报复心态的日军活埋的历史情节……
孙跃林书记还会喋喋不休地安排:带领导们到羊舌祠堂看看,少讲历史版本,多讲民间信仰版本。讲透羊舌大夫忠于晋国、忠于晋国人民的精神。讲羊舌奶奶体恤民情,不吃民众所送羊头之事。
化育文化自信方面,还体现在对另一件事的高度关注和高度支持上。那就是积极打造具有文化旅游价值的阳明堡。
在《历史文化名镇阳明堡文化旅游专家咨询会》正式会议之前,笔者和文友《中国文化报》驻山西记者站站长郭志清、《中国文物报》办公室主任陈利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等十多个朋友“闲聊”,首先我向文友介绍阳明堡的“宝贝”:有“夜袭飞机场”战斗发生地;2015“9、3”大阅兵十个方队之一;羊舌祠堂至今存立,并年年有活动;以羊头命名的古堡、河流、村名全国极为罕见;有隋唐古城的坊市格局仍在使用,如此活态保存的并不多见;秦汉广武古城遗址没有经过盗掘,西城墙全在,北城墙基本在,东城墙残存一半,城内格局没变,全国并不多见,非常有条件去争取国家级遗址公园的文物保护单位;在一个镇内有7处相联的古城遗址;净土宗主要创始人及雁门出生地慧远大师皈依佛门后建的第一座佛寺白人岩禅寺在阳明堡古镇。白人岩禅寺所在的白人岩群山更是一座地质化石库,有许多动物化石、鱼类化石,还有古代植物化石。虽然地质学家没有作过专门研究,但是其裸露在外的化石,可以和内蒙赤峰的国际地质博物馆相媲美。白人岩山中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则是有一孔万年冰洞,人至洞口,即便是夏天也是寒气袭人。
阳明堡的九龙山下还有温泉。早在北魏时,《魏书灵应志》就记载有真人洗澡治病,最后得道成仙的故事。现在当地人还在用这里的泉水洗衣服,给牲畜治病。家畜患有口疮或口蹄疫,牧羊人就会将家畜赶到泉边饮水几天,畜病自然会好。泉水周边的丈子村、西王庄村、崔庄村等十多个村中的老人仍在喝此泉水……
阳明堡镇人有强烈的文化自觉。1997年费孝通先生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举办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先提出文化自觉这个概念,目的是应对人类全球化后,用文化自觉的方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文化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自觉有三层意思:一是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二是对“真”的批判与发展;三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与持续发展指引。
这三点在阳明堡的“乡贤”一族和“村干部、老干部”一族上体现尤为明显。
马青云老人年近八旬,今年四次从北京回阳明堡,每次都是一个目的,引投资集团到阳明堡看项目、谈投资。老人最想办的是根据国务院十三五规划,把阳明堡飞机场“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搞起来。他引来了一家专门办“航空庄园”的投资集团,这家集团已在内蒙古投资十多亿,办起了一个航空度假村庄,非常成功。目前阳明堡镇已和投资集团进行了多次洽谈接触,就今后的主导产业发展、可以为投资集团提供的优惠政策、航空庄园机场的征地亩数、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老对机场遗址的发展和保护,就是文化自觉中的“根”(红色文化基因)的寻找与继承,就是对红色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与持续的推动和指引。
2018年5月7日,阳明堡镇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专家咨询会。本次会议邀请了在北京、上海、四川、广州工作的本省籍的文旅专家,以及阳明堡在外工作的领导干部,参会人员达150余人,规模大、规格高。会议召开时,一位民营企业家了解了阳明堡镇的发展与规划后心存感慨,当场表态愿出钱出力,为家乡发展助绵薄之力。
出钱办活动,听“好主意”,寻“好办法”发展当地文化事业,这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村干部和老干部一族的文化自觉也非常高涨。全镇36个村,镇内还有一个老干部活动支部,老干部和村干部加起来也有近百人。丈子村的村干部和老干部整理绘制了羊头神河黑龙庙的周边地形图、“城”之布局图、整理资料2000余字。东关村老干部蔚存元走访全村老人12人,整理出《东关村民国年间旅店、商铺、作坊、小手工业等资料表》。李家磨支书李二愣,理出水磨坊18家,请人绘出秦汉广武古城西北角门“蛇门”简图和城中水系图。堡内村干部李建国和范三红,登记出城内大街南北两面的铺面字号图。西王庄村干部和村民与全村长者,指认确认了黄狸城遗址、黄龙泉地形方位以及村中龙脉、龙头、龙眼、老社会组织等资料。马站村找出明39堡之一的清宁堡西城门、玉楼、马道基址,为下一步的复原筹划资金,秦、汉广武古城的平面布局图正在绘制中。
历史文化名镇阳明堡的村干部有一种朴素的文化自觉并以此化育本村及周边的村民、村俗、村风。这似乎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一个优秀的朴素传统,是担任村干部必须干的一件事情。这种传统始于何时,确实难以准确判定,但是事实的确摆在这里:那就是具体的重要历史人物与自然文明相叠加,形成一个村域特色明显的朴素信仰,化育民心、民风,日渐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民俗。
海子村、丈子村是水文明与魏征相结合;崔家庄是张居正与宗族文化相结合;七里铺村是与李克用相结合;九龙村是与慧远大师相结合;古代商贾移民村古城是与关公财神相结合;大茹海村是与冯光裕相结合;西王庄是与明代王家屏阁老相结合;方村是与鲁班爷相结合;还有的村是与孙传庭及崇祯皇帝相结合。比如海子村村民们讲,魏征率大军征讨突厥人,驻扎在雁门山下的海子村、丈子村一带,由于军队庞大,解决不了人畜饮水问题,魏征在军马大营用剑插地,就冒出了一眼大泉,故名大海;又到另一地插剑,又冒出一眼泉,名曰小海;又走数里地插剑,又冒出个三海。三个海相汇流成一条大河,该河叫拒马河,河滩叫亮马湾。这就是海子村和丈子村名的来历。现在海子村盖有魏征庙,魏征就成了水神,佑护“海子”,也佑护海子周边的一千余亩湿地,每年都举行庙会纪念魏征。而丈子村也举行庙会,不仅纪念魏征,还纪念龙王爷。在民国年间及早期庙会有一个名叫“社”的组织开展活动,参加会的人则居住在亮马湾,住帐篷、做游戏、吃河鲜,一住两三天,颇有现代旅游的意味。“社”由村里的名人绅士组成,唱戏、待客、香烛等开支由社长包底,如果布施钱多由布施款开支,如果布施款少则由社长自己垫付。庙会的主题很突出:学魏征做人,保护好水文明,敬护神树神泉;敬魏征之神,护水、防疫,造福当地民众,繁衍好家畜家禽。敬魏征就是敬水神,犯魏征就是犯水神,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会遭遇洪涝灾害。
阳明堡镇以重要历史人物与神化传说中的文化精神为魂,以其某一点来作为榜样和信仰教育村民、规范村民行为,进而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