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齐文义


左图为姐姐关晋平博士应邀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进行访问交流,上图为妹妹关晋宏博士在德国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室内分类处理。
打开中国丝绸标准网和苏州大学新闻网,“苏州大学博士关晋平代表中国首次当选ISO/TC38/SC1委员会主席”的一段文字,一下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两只老花了的眼,看了一行又一行,读了一遍又一遍。
关晋平,我的小老乡,一个土生土长的宁武女儿,四十刚刚出头。她是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工学博士。
今年三月,她荣幸地当选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有色纺织品及染料试验分技术委员会主席。
这是一个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1946年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它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她告诉我:“这是经中国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推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去年在北京进行了面试。然后由中、美、英、法、德、意、日、韩、印度等24个成员国投票选举产生的,任期为3年”。
这个委员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下属最大的分技术委员会,1983年成立。除了24个正式成员国,还有17个观察成员国。已经制订、修订纺织品色牢度测试标准及染料测试相关国际标准100多项。25年来,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一直由国外相关专业人士担任,关晋平是中国专家担任主席职务第一人。近年来,随着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大国地位的不断凸显,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了国际性事务。中国人在ISO相关技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将有利于我国这个行业充分借助ISO秘书处工作平台,熟悉掌握国际标准规则,对加快国内纺织及丝绸相关标准“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她的当选,代表着国际组织对中国纺织印染行业地位的认可以及对苏州大学在该领域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工作的肯定。
一封封来自有关国家的电子邮件,让她的工作充满了新的内容。
关晋平是1995年宁武高中华业后,考入苏州大学染整工程系的。那时学校叫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在校期间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苏州染料厂质量分析测试中心担任了技术员,从事分散染料的产品质量控制工作。实践中她深深感到,现有的知识,很难满足工作的需要。她边工作边学习,2001年考上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2004年继续攻读该专业博士学位,期间赴美国佐治亚大学家庭消费品科学学院访学一年。2008年毕业留校,先后任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3年8月,江苏省组织科技镇长团第六批团员,关晋平被选送到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挂职经济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
这个镇是我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地,历史上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先后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
走出校门,来到地方挂职,既是锻炼又是担当,处处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走访了50多家企业,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1个,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4个,协助企业申请、转让专利60项,协助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近20家(个)。为吴江引进科技领军人才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还有6位“千人计划”专家,走进企业,现场交流,最终达成3项签约合作。
她还帮助各企业引进11名教授、博士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她向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的博士魏凯介绍吴江的创业环境,邀请魏凯及其日本的导师来盛泽讲学交流。一个月后,魏凯回国创业,她又助其寻找共同投资人,开始了纳米防PM2.5纳米纤维膜的生产和研发。使这个项目成功入选2013年度吴江区领军人才计划。
挂职期间,她把心操在企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千尺浪公司在服装设计服务业务方面开展不太顺利,她就请苏大的服装设计专家前来指导。了解到企业变化后的实际发展需求,她又主动请既懂服装设计又对软件开发很有造诣的留法博士,以“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形式来指导企业发展。
这一年,关晋平被授予“江苏省科技镇长团优秀挂职人员”称号,《吴江日报》还专门报道了她的事迹。
2013年起,她加入欧盟水平线2020项目“纺织可持续管理与设计(SMDTex)”,与欧洲四所高校(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瑞典布罗斯大学、法国鲁贝国立高等纺织工程师学院、罗马尼亚雅西技术大学)联合指导博士生13名。这个项目的相关成果,有2项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5年,她担任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及国际交流工作,主讲本科生主干课程2门,通识选修课2门,在线开放课程1门,研究生课程2门,留学生课程2门。
这些年,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性纺织化学品的开发及应用、生态染整技术、纺织品阻燃科学。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项,多次在国际学术上交流成果。参与了《丝绸术语辞典》《纺织大百科词条》大型工具书的编辑,以及部分章节词条英文名称的撰写。荣获了江苏省双创博士的称号。
前些日子,她受邀赴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大学讲学,促进双方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合作。这些天,又忙着准备去美国的资料。
妹妹关晋宏,比关晋平小八岁,排行老三。此时还在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这是由我国留学基金委员会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共同资助的公费留学。她在读博期间就获得了德国马普学会的资助,赴马普学会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做了一年时间的访问学者。
马普学会是德国最大的研究机构,是德国政府资助的全国性研究机构,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威廉皇家学会。有80个研究机构,12000名雇员,其中有科学家3500名,还有来自全世界的8000名博士生、博士后。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在世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德国有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半来自马普学会。
关晋宏,宁武县高级中学输送出的又一名大学生。2003年考入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年时间,她刻苦地学习,毕业时获理学(生物)和文学(英语)双学士学位。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的英语功底非常扎实。当年疯狂英语李阳老师来山大讲学时,关晋宏作为学生代表曾参加了与李阳的对话。一问一答,让李阳非常吃惊,他笑着说:“你过关了,我嗅到宁武的莜面味了。”
2007年大学毕业后,她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踏着姐姐的脚印继续深造,她选择了考研。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古城咸阳,高校林立,文化底蕴深厚,学习的空气非常浓厚。三年时间,她顺利地拿到了硕士学位证。
但她还不满足,还要学习。2010年又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博士。毕业后,回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这些年,她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发表学术论文及著作20余篇(部)。
这些年,她一直从事黄土高原生态学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碳固存、生物多样性保育等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由于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氮沉降、地表平均温增加、降水格局改变等环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类资源和服务功能逐渐下降。尤其是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各类舍氮化合物被大量排放,造成氮沉降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她在德国参与的项目主要以地中海地区疏林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梯度的氮沉降过程,通过使用世界一流的气体交换观测仪器以及先进的室内分析技术,综合研究生态系统的主要循环元素耦合循环对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机制,综合评价这些元素在欧州疏林草原中的时空格局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这对博士姐妹花,出生于恢河畔上的大河堡村,一个曾经以种植蔬菜为主的村子。她们的父母亲只有初中文化。父亲关来全弟妹多,初中毕业就当了工人,很早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母亲辛兰娥是村里当年的“赤脚医生”,为村民打针、输液、接产忙个不停,还要经营承包地、自留地,以及照顾四个孩子的穿衣、吃饭和操劳繁重的家务劳动。就这样,凭着孩子们的自身努力,三个子女上了大学,两个女儿念成了博士。一家两博士,让远近乡亲羡慕不已,传为佳话。
每到高考季,许多家长上门请教,问长问短。她们的母亲总是笑着说:“俩个闺女从小就喜欢看书,学习的事从来不用大人操心。”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