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云平
骄阳似火的夏天,忻州师院一批年轻的学子正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舞动,他们自主编创的系列舞剧《佛光寺》之《寻找佛光寺》《追溯佛光寺》《探秘佛光寺》《又见佛光寺》相继演出并取得圆满成功,征服了前来观摩的现场观众,不仅为忻州师院教学实践推出了一个经典剧目,为创立多学科综合研究五台山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也为忻州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树立了一个标杆。
作为该剧的主创编剧,忻州师院副教授刘晓伟道出了创作这部系列舞剧的初衷:“我们将教学创编实践升华为一场寻根之旅、文化之旅,将一个梦想变成很多人的梦想,变成四个现实的舞剧,去唤醒更多人的梦想,这是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之梦,是我的,是我们的,是所有人的!”

主创人员刘晓伟(左一)、李建军(右一)实地考察佛光寺汲取创作灵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忻州师院是培养山区教师的,顶岗支教很有名气,但对该校教学科研成果并不熟悉也无认同。这次舞蹈系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探索勇气以及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和担当,让人刮目相看,同时也让人们看到近年来忻州师院坚持引进外部人才与培养内部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学术梯队、强化教学科研氛围所取得的良好进步,并由衷感叹后生可畏。
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有缘,就像梁思成发现佛光寺,缘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坚信在中国大地上有唐代建筑的存在,因此才有了苦苦的寻找。
系列舞剧《佛光寺》的创编演出,也是缘于刘晓伟和他的团队对五台山文化的关注与探究,缘于青年教师李建军对舞蹈编导事业的热爱,对五台山文化的痴迷,缘于舞蹈系毕业学生对专业的酷爱与热情。
2016年6月,从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毕业返校的刘晓伟被任命为忻州师院舞蹈系副主任,他希望在教学、科研与地方文化之间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既要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又要彰显地方院校特色。他多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一个互联互通,交通和网络变得极为便利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借用佛光寺扩大忻州知名度,把忻州变成中国的焦点,世界的焦点,这听起来有点狂妄,但他却是脚踏实地在干,在认真思考破解之道:我们有什么具有这样的文化属性?在这样的思路上,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大同云冈石窟进入了他的视野。
有一天,刘晓伟偶然读到了一篇文章《五台山佛光寺发现记》,内容讲述梁思成与佛光寺的故事。于是,他就和系领导顾小英及同事们说,这是个好题材,有文化复兴、有爱情、有民族情怀、有战争与对和平的渴望、有民俗风情、有佛教艺术。如果创作这样一台舞剧,一定会成功。
接下来,刘晓伟便开始具体实施这一计划,徐鹏、沈轶、史莉丽、李建军等人,都听过他热情的构思。也是机缘,舞蹈系有机会组织大规模创编和演出的,只有毕业汇报演出,而2018年即将毕业的有五个班,其中四个班的舞蹈编导任课教师就是李建军,这样就可以将四个班的资源整合起来。另外,李建军还参与过北路梆子《佛光寺》的舞蹈设计,对于这一题材也有一定认知。两人一拍即合——做!
但究竟怎么做?两人多次协商以后商定:先做大,再做小,分班各自讲自己的故事。做出一个完整的成品之后再精雕细琢压缩成一个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精品舞剧。
更加艰难的创作还在后面,老师和学生的磨合,还有主课教师的配合,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故事基本脉络上,分班分工分故事,设计舞蹈结构,寻找舞蹈元素,设计服装道具,寻找音乐,设计灯光。这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就做了整整三个月。
在没有科研经费,没有赞助商的情况下,师生们动用各种方式自筹经费6万多元,解决了最基本的服装与道具费用。尽管这种做法不宜宣扬,但师生们对艺术的执着及献身精神还是值得大力鼓励的。三个月,学生们逐渐熟悉了他们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了解了那一代人的爱国之情与民族情怀,逐渐走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塑造梁思成、林徽因,去感悟宁公遇,也逐渐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演化出各个舞段。学生们不叫苦、不叫累,整个系列剧总计有近600人次学生参加,忻州师院青春的激情在这一季被点燃了。
演出前的时间是难熬的,为了表现再好一些,熬夜成了常事,只有晚上,演播厅可以自由使用,李建军熬夜便成了常态,学生们演出结束就可以休息,而李建军要负责四个班的演出。
6月5号晚上,《佛光寺》系列舞剧第二场《追溯佛光寺》演出结束后,第三场《探秘佛光寺》就接着开始排练了。在节目达到编剧与导演的要求后,刘晓伟、李建军、杨洋三位老师和1403班的同学走出演播厅时,已经是凌晨四点,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工作开始了。
编剧、导演、主课老师、学生,还有系里的所有领导,在这个舞剧的创演中,都已经成为了佛光寺的一砖一瓦、一榫一卯,将这一舞剧的实践与精神高度融合在一起了。
过去,我们常常哀叹年轻人不喜欢历史,不喜欢古董,盲目追求西方流行文化,但这也与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宣传的资料化、概念化、平面化有关,缺乏年轻化、时尚化表达有关,久而久之传统文化就被渐渐地疏远遗忘了。
系列舞剧《佛光寺》包含有四个子剧,故事从第一部子剧《寻找佛光寺》讲起。1931年,日本入侵并占领中国东北。这一年,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出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正式开始了他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术生涯。
日本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中断言,唐及唐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已不存在,只有在日本奈良才能见到。这个断言深深地刺痛了梁思成,但梁思成确信,中国木框架建筑的建造原则及其演变之谜,就隐藏在现存的古代建筑遗迹之中。
于是,梁思成带着妻子林徽因,率领考察队去寻找那些濒临灭绝的古建筑,这支考察队,出现在乡镇和田野上,自成一道奇特的风景。而《寻找佛光寺》就是在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提炼为考察途中、山西古建民俗、困难加剧、发现图册和尾声五幕剧,引出时间、地点和人物。
第二部子剧《追溯佛光寺》则还原了佛光寺重建的那段历史。佛光寺始建于北魏时期,一位得道高僧觐见游说孝文帝在五台山建造佛教寺庙时,突然一道佛光划过,佛光寺得以命名建立。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发生了灭佛事件,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变成一片废墟。公元857年,也就是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带领百姓共同重建佛光寺。高僧愿诚主持寺庙重建法会,民间百姓纷纷前来拜佛,京东女弟子宁公遇被封为菩萨供奉在东大殿。
第三部子剧《探秘佛光寺》从古代回到现代。1937年元宵节的到来,让局势动荡带来的压抑不安的气氛得到了缓解,佛光寺周围村庄,各家各户都出来闹元宵。花灯、大马社火、秧歌等节目让大家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在这部子剧中编剧大胆运用忻州地域文化的诸多艺术形式,表达了一个创作观点:民俗活动演出的出现,不仅仅是村民们对艺术的传承,更是当下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生活的极度渴望。
第四部子剧《又见佛光寺》以一老一少人物为主线,一老是“我的爷爷是梁思成”,一少是“这是我爷爷,我也来了”。将重访佛光寺的对话上升到佛教哲学的层面。小:“爷爷,来佛光寺的人都在求什么呢?”老:“是啊,求什么呢?(沉思状)我的爷爷奶奶来了求什么呢?我又求什么呢?对,是信念,是民族复兴的信心与尊严。”在这里剧情得到了升华。
最后一段舞蹈《题记》则是模仿大型情景剧《又见五台山》的一段诗,很好地表达了这部系列剧的主题:
这部系列剧的创作可以说动用了舞蹈系全部力量,他们以熟练的舞蹈语言,现代感的灯光美工,运用《梯子舞》《榫卯舞》《金刚舞》《扫地舞》《书韵舞》《飞天舞》《镜像舞》……一个个舞段呈现在舞台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继续打造舞剧《佛光寺》,让忻州因佛光寺成为中国的焦点,这不仅是忻州师院青年教师的梦想,不仅是忻州师院的梦想,更是每个忻州人希望看到的未来。
刘晓伟通过这部系列舞剧的实践,对今后继续打造精品,让这一系列舞剧走出校园、走出忻州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首先,从教学角度而言,这是舞蹈系将五台山文化与舞蹈创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成果,这种实践将会融入到学院大的学科群建设中去,为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其次,在文化旅游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时,除了《又见五台山》,我们还需要更多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普世性意义的作品的出现。我们不仅要继续将《佛光寺》打造为精品,还要推出《杨门女将》大型舞剧。
第三,随着我市“五馆一院”的建成竣工,在高质量的舞台上需要高水平的舞蹈剧目来丰富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佛光寺》《杨门女将》以及一系列少儿舞剧的创编一定会活跃忻州市文化旅游市场,同时也成为向外界展示忻州形象的重要窗口。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