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的农家院里,东边羊“咩咩”,西边牛“哞哞”,庭院中央,鸡群撒着欢地满院找食吃,还不时发出“咕咕”的追逐声,真是一首和谐欢快的农家乐曲。73岁的刘双枝正在忙碌着喂养牛羊,见笔者一行到来,忙活着招呼客人屋里坐。“今年已经卖了150只羊,一只羊大约能卖1000元左右,再加上卖鸡蛋和小杂粮的收入,一年下来,我两个儿子家一户就能收入10多万元。我们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过上好日子全靠党的政策好。”刘双枝开心地告诉笔者。
刘双枝是保德县林遮峪乡霍家塔村的贫困户。祖祖辈辈在村务农、靠天吃饭的他,一直没有摆脱贫困,2014年,他和两个儿子都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谋生,他家很早就搞起养殖业,有十几年的养羊经历,但是以前因为村里路不通、用水不方便,他只好带着两个儿子跑到外乡的神山村搞养殖,由于大儿子患有慢性病,不能过度劳累,就在家里帮忙喂牛、铡草等;外出放羊的任务就落在了他和二儿子的肩上,老伴则留在家里照应孙子上学,一家人一年四季聚少离多。在外养殖,不但要给人家出房租地租,而且各方面处处受制约,再加上来回探家的路费盘缠,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挣得钱大部分进了别人的腰包。
精准扶贫以来,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经常到他家“串门”,鼓励他们回村发展。当时,他家的养殖事业已初具规模,但是考虑到村里的路况和用水难的问题,老刘一直犹豫不决。去年冬天,政府对贫困村实施整村提升提质工程,为霍家塔村修了投资300多万元的通村公路,建成投资17万元的100立方米高位水池和五个供水点,解决了该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同时也打消了老刘的后顾之忧。
刘双枝领着全家人回到村里,办起了养殖合作社,还带动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为了养好羊、牛、鸡,他不断学习养殖技术,边养边学,每天一大早,他就起来清理羊圈、喂鸡、喂牛、放羊,虽然劳累辛苦,但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他妻子说:“好出门不如歹在家,以前租人家的地盘,喂的鸡只能关在笼子里。现在家里的鸡都是放养的,饲料也是自己种的玉米,这样散养出来的鸡,肉质好,价格还高,很受城里人的欢迎,现在市场价能卖到10块钱一斤呢。”(康彦萍)
(责任编辑: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