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萍
安泽,山西南部一个不算大的县。还未进县城就见夕阳之下,片片红叶或静立于枝头,或簇拥于路边,或随意地铺陈在田埂上。风里,可以闻到淡淡的草香。

红色,是收获季节里最为绚丽的色彩,是四季轮回中生命力最灿烂的绽放。
红色,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晋南县域除了“古色”(荀子故里,千年古县)“绿色”(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亮色。
到达安泽的当天晚上,我们观看了一场由当地年轻文艺人才和老同志参演的晚会。红旗、红装、红袖章、大刀、长枪、军民鱼水情意长。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一批经典歌曲、桥段,被他们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于舞台上。就连以说唱形式呈现的非遗项目“和川道情”,河川镇岭南村几位少妇也是身着粉红色衣裤,在几把二胡、几件鼓镲的伴奏下,又唱又说又表演,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后来,我们参观的几处太岳革命旧址,无论看实物、听讲解,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片沃土上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
安泽素有“太岳山上小延安”之称。我们在当年的太岳行政干校旧址,听了一节党课,穿着八路军服的县党校女教师充满激情的演讲,让我们“穿越”到了那一段火红的战斗岁月:当时只有几万人的安泽县是抗日武装的重要兵源地,上世纪40年代初,为抗击日寇,保卫家园,这里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将最后一斗米,用于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娃,挥泪送战场。那位23岁就为保卫群众而惨遭侵略者杀害的女共产党员王光,那些不曾留下名字的八路军年轻战士,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抛洒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半个世纪过去,日月轮回,山川依旧,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10月底落幕的“相约府城,红叶传情”活动,就在占地24万亩的红叶岭下,府城镇掌上村是距离活动点最近的村子。过去的一个月,村民们投身旅游经济大潮,镇里组织数十户人家在红叶岭下摆摊设点,售卖当地的刻画、根雕、手工艺品和特色饭菜。镇政府专门对其中的20余户贫困家庭予以帮扶、照顾。一个月下来,景点共接待11.5万余人,每家平均收入都有2000元左右。
上到红叶岭,站在高高的瞭望台上,虽然时令略晚,但蓝天之下,仍是树木葱茏,簇簇红叶点缀其间,使人不由发出美景如画的赞叹。陪同我们的讲解员小安,婆家就在红叶岭下。她说,这几年,安泽几座山岭生态状况越来越好,林子里树种增加,生长茁壮,北京的香山还从这里移栽过灌木。能为附近村民带来收益的食用菌、药材,数目多,销路也好。村民们农忙时种植玉米、谷子,农闲就上山挖连翘、采蘑菇木耳羊肚菌,一年辛苦下来也是一笔收入。好的生态环境还使山里成为了野生动物的乐园,除了野兔野鸡,还有豺、豹、獾等,去年,大小四头野猪就曾在她家的玉米地折腾了一番。
大森林、大公园、生态绿洲,真的名不虚传!前一天夜晚,我们参观结束,步行几百米在山沟里的良种场吃土饭,深秋夜晚带着凉意的夜风时急时缓,四周秋虫鸣叫,头顶繁星满天。大家一致感叹:在城里哪能见到这个!
名人故里、千年古县、太岳小延安,也是实至名归!这里民风淳朴,文蕴深厚,秋收刚过,家家户户门外晾晒着成垛的玉米,给人以夜不闭户之感。
紧紧张张一天多的采风结束。回望安泽,怎么也忘不了红叶岭上万树染霜,沁河碧水潋潋清波;忘不了麻衣塔下的动人传说,“非遗”道情的乐声悠扬;忘不了山沟的土饭菜鲜米香,山村秋夜风清星朗;忘不了新农村里街净路畅,农家门前满囤金黄;忘不了大学生村官的“八路”军装,太岳行政干校的石板课桌;忘不了况山之巅、荀子像前美不胜收的安泽风光。
为安泽的昨天感叹!
为安泽的今天点赞!
为安泽的明天祝福!
相关链接:
安泽:山水田园好地方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