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系列评论之六
本报评论员
经过集中的大力整治,街道可以干净整洁,墙面可以完好如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创卫成功了、城市文明了,因为如果市民素质跟不上,创卫将前功尽弃。
所谓市民文明素质,是指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具体到创卫工作中,则包含市民的公德意识、卫生习惯、行为规范和创建意愿以及创建参与程度。细节决定成败,行为体现素质。良好的市民文明素质不仅能折射出城市的形象之美,而且能成就城市的环境之美、精细之美。要取得创卫成功,仅靠党委政府发号施令和加大投入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实现全民卫生习惯的改变。
注重文明倡导。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街道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讲究卫生、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等良好行为,革除市民“不讲究公共卫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爱护市容市貌、不维护公共秩序、不恪守文明礼仪”等陋习,让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突出教育引导。市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从优化“社会细胞”来抓,在创卫过程中,不断加强引导和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制定和遵守市民公约,引导市民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以各自的一言一行,树立城市新形象。
着力问题疏导。要解决“城市归属”的问题。市民不是城市的过客,而是城市的主人,是创卫的最终受益者。只要市民真正把忻州这座城市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来看待,来呵护,来管理,就扫除了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最大障碍。要解决“教育盲区”的问题,开展以新增人口为主要对象的有针对性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使外来人口、城乡结合部居民尽快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健康生活等现代观念,及早融入城市文明。
加大监管劝导。要加强舆论监督,对乱张贴、乱涂写、乱倒垃圾、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给予曝光,让不文明行为成为“过街老鼠”,形成“人人喊打”之势,让不文明行为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销声匿迹。要加强社会监督,管理部门要采取开通监督热线、聘请义务监督员、文明劝导员和实行道德评议制度等有力措施,引导人们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要加大惩处力度,城管、工商、公安交巡警等部门要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对脏乱差、占道经营、超范围经营、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违规行为,做到量之以法,适之以严,“重拳”出击,惩戒并用,促使广大市民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自律不文明行为。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当创卫工作由“政府推动”到“社会推动”,最终到“群众自发行动”时,我们的创卫大考不管结局如何,都是成功的,必定是掌声欢呼声声声入耳,党委政府市民客商一片赞誉。
当然,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积累过程。创卫有一个时间表,可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没有时间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相关链接:
忻州市(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大会召开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