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春光美,杏花惹人醉。近些时,繁峙县繁城镇赵庄村沉浸在一片花的海洋中,前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赵庄杏花已成为繁峙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对外的新名片。
赵庄村是我省闻名的白水大杏专业村,全村已发展白水大杏5200 亩,亩均收入4000 元,2014 年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行列。再过两个半月,就是一年一度的赵庄村“白水大杏采摘节”,5200 多亩果园开园迎客,全村300 多户果农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大杏产量可达600 万斤以上,全村399 户1035 人,人均收入可达1.3 万元。
赵庄村贫困户刘眉来算了一笔帐,他2011 年栽植了5 亩白水大杏,2015 年仅此一项收入就可达2 万元,比出外打工强多了,更比种玉米等传统作物强上好几倍。
今年春天,繁峙县在赵庄村一带又栽植白水大杏、仁用杏8000 亩,使赵庄生态经济林园区延伸到楼岗、民盛、魏家窑、后掌、木瓜沟、安家山、罗家山、刁儿泉等15 个周边丘陵山区村,种植面积达到1.94 万亩,人均林果面积1.75 亩,全部挂果后,正常年景总产值可达5110 多万元,人均收入可望达到8600 元。
繁城镇镇长赵斌说,赵庄一带15个村参与生态林种植的贫困户有790户,贫困人口2154 人,今年又新栽白水大杏、仁用杏、玉露香梨等8000 亩。大杏、香梨进入挂果期后,保守估计每亩收入超过3000 元,脱贫大有希望。
昔日的荒山荒坡正在变成花果山,坡上盖“被子”,农民挣票子。这些满山遍野的生态经济林已成为赵庄村周边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目前,繁峙县共发展白水大杏、仁用杏、苹果、核桃等生态经济林4.7 万亩,拥有各类生态经济林带及园区15 个,覆盖了4200 户贫困户,1.6 万个贫困人口参与其中,人均增收2000 多元,形成了一个生态脱贫的主导产业。
繁峙县属国家级贫困县,2015 年,全县尚有7.28 万贫困人口,2016 年确保实现18605 人脱贫,任务艰巨。该县紧紧抓住山大坡广、生态脆弱的县情特点,打破“就生态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思维格局,把发展生态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由开发式扶贫向精准式扶贫转变,大力推广发展白水大杏、仁用杏、苹果、核桃、花椒等生态经济林,以此作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造血产业”。
该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生态经济林发展的政策,通过科学规划、明晰产权、资金捆绑、典型示范、创新模式等方式,搭牢绿色扶贫平台,实施精准脱贫。在国家扶持政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市场作用的驱动下,引导贫困农户向生态产业要效益,把荒山秃岭变成花果山,为贫困农民建起了一座座“绿色银行”。
繁峙县是我省矿产资源大县,生态弱县。针对县域北部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的短板,县里从2013 年开始实施“1322”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累计投入1.52 亿元建设北部浅山区生态林20 余万亩,重点在繁城镇、下茹越乡、砂河镇、神堂堡乡等丘陵山区发展生态经济林4.7 万亩,形成一条贯穿县境东西的绿色长廊。这些以仁用杏、白水杏、苹果、核桃等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繁峙县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生态经济林产业。明确生态经济林所有权,让贫困户经营和管理,经营收入也归贫困户所有,极大地调动起了贫困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繁峙县按照“各炒一盘菜,共进一桌席”的模式,2013 到2015 年全面整合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三农”资金9000 万元,政府投入6200 万元,生态经济林得以不断壮大。为使贫困
户充分受益,该县生态造林让贫困户参与,栽植苗木每亩补贴165 元,每亩地工钱补贴150 元,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承包赵庄村周边造林的负责人李金龙说,工队用工全部为周边山村的贫困户,仅去年,后掌村、木瓜沟村、花家台村等周边贫困村的40 多个参与栽树的贫困农民就领取工钱20 多万元。白水大杏、仁用杏生态经济林苗木栽好后,县里每亩补贴200 元,连补3 年,直至大杏挂果。
“种上果树,拿上补贴,挣上工钱。我们的好日子来到了!”正在后掌村山坡上栽树的木瓜沟村民郎必胜高兴地说。
在发展生态经济林过程中,他们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农民意愿,村庄周围宜栽植白水杏就栽植白水杏,宜种仁用杏就种仁用杏。同时倡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在果园里种植大葱、黄豆、黑豆、黍子等低秆作物及中药材,效益明显。农民刘二红说,去年他在3 亩果园里全部栽种大葱、萝卜,增加收入5000 元。
山上种了树,山下禁了牧。山坡上规模种植生态经济林后,县里封山禁牧,发展规模养殖,2016 年初,全县已发展规模养殖户15000 户、规模养殖场125 个,人均增收600 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以大杏为主的生态经济林产业的实施,使“生态产业”与“精准扶贫”得以有效结合,老百姓有了增收致富的产业,荒山也披上了绿装。目前,繁峙县共发展白水大杏、仁用杏、苹果、核桃、花椒等生态经济林4.7 万亩,拥有各类生态经济林带及园区15 个,覆盖了4200 户贫困户,1.5 万个贫困人口参与其中,人均增收2000 多元。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一个“绿”与“富”的良性循环正在这里形成。树木葱茏、绿满荒山的繁峙正描绘一幅生动优美的生态家园新画卷。(乔伟)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