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网评>>正文
让汉学成为人类文明对话的“青春密码”
2025年11月17日 10时40分   大河网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字里行间满是赞赏与期许:“得知你们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文化,在促进汉学研究和文明互鉴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我对此表示赞赏。”这封跨越山海的信,不仅拉近了中外青年的心,更凸显汉学作为中外文明对话“青春密码”的价值。而这群青年汉学家,正是破解文明隔阂、传递文化温度的“破译者”与“传递者”。

汉学是什么?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载体。从传统汉学对《论语》《诗经》的训诂考据,到现代汉学对“中国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汉学的核心始终是“理解中国”。正如学者王悦所言,“汉学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各方面各领域开展研究的综合性学科,既包含经学、史学等传统学术,也囊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现代领域”。这种全维度的研究,让汉学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多棱镜”。它既是《论语》的西班牙语译本,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智慧跨越山海;也是巴基斯坦汉学家泽米尔・阿万的脚下之路,以实地调研破译“中国奇迹”背后的发展逻辑。汉学的本质,是用他者的视角讲中国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不是神秘的东方古国,而是鲜活的、发展的、与世界同频的生命体。

在汉学研究与传播的舞台上,青年汉学家是最具活力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汉学从学术殿堂走进大众生活,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传播。澳大利亚女孩安心冉本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却因喜欢中文改变主修专业,还在毕业时穿着明制汉服,用时尚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苏丹汉学家巴达伟,因好奇开始学中文,不仅教学生读鲁迅、朗诵中国诗歌,还组织新生写下自己与中国的故事,用文字传递中非友谊。更多青年汉学家则穿梭于中外学界,既深耕文献考据的传统功夫,又善用新媒体创新表达,让艰深的汉学知识变得鲜活可感,向世界呈现多样、立体的中国形象。

不止于汉学研究,在这条文明互鉴之路上还有无数并行的力量闪耀光芒。孔子学院作为全球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已在埃及等国培育起深厚的汉语教学传统,让中文成为连接中外青年的语言;春节申遗的成功,让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等民俗文化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仪式,传递着团圆和睦的核心价值。从“汉语桥”大赛的全球热潮到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同,从非遗技艺的海外展演到数字平台的文化传播,多元载体共同编织起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网络,让文化魅力在交流中愈发醇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从青年学者的“小努力”,到孔子学院、春节申遗的“大布局”,中华文明的传播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世界人民的心灵。相信在青年汉学家的努力下,在多元传播体系的支撑下,汉学将成为文明互鉴的“青春密码”,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双向奔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任晓敏)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