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15秒的短视频让浙江陈女士家中一口“平平无奇”的钢锅意外走红。网友们自发组建起300多个微信群,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寻锅”行动。在网友与当地政府的助推下,短短十天,浙江温州瑞安一家停产十余年的老厂复工复产。其背后的故事,不仅承载着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也映照出当代消费者对国货品质的珍视与呼唤。
这口被网友称为“传家锅”的不锈钢炒锅,历经两代人使用仍不粘不锈。其超凡的耐用性,源自当年工人师傅一锤一锤地手工敲打、一遍一遍地耐心试炼。每口锅至少3个小时的精心制作,承载着质朴而深厚的工匠精神。
无独有偶,在山西太原,中华老字号“乾和祥”以一款定价20元的茉莉花茶,诠释着同样的品质坚守。面对原料成本上涨的压力,茶庄仍精选优质茶坯,沿用古法技艺,针对太原水质特点反复拼配、萃香,确保品质始终如一。这包印着“20”字样的茉莉茶包香飘三十年,早已超越普通商品,成为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品质的象征。实践证明,坚守匠心、追求品质的企业,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长久信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历经三十载烟火依然好用的“传家锅”,还是三十年价格不变却品质如初的“口粮茶”,都生动折射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和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坚守。
当然,品质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传家锅”重生后,能否在规模化生产中保持原有品质?这个问题考验的不仅是经营智慧,更是企业坚持工匠精神的定力。
工匠精神的传承,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传家锅”复产为例,当地政府主动上门服务,在厂房“体检”、质量检测等环节提供精准支持,实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为老工艺复苏打通路径。
工匠精神的传承,更需凝聚社会各方合力。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引导规范作用,引领企业严守品质底线;企业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上苦练内功;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为优质产品“投票”。唯有社会各界协同发力,才能扎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大部署再次传递出从“制造”向“智造”“质造”迈进的鲜明信号。
一口锅,煮沸的是人间烟火,传承的是对品质一以贯之的承诺;一杯茶,浸润的是岁月醇香,凝聚的是代代相传的匠心。当流量的喧嚣散尽,真正历久弥新的,永远是品质的光芒。这份光芒,既照亮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指引着万千企业行稳致远的方向。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匠心点亮品质之光,让品质成为“中国制造”最动人、最亮眼的底色。
胡颖楠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