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网评>>正文
释放“不昧碑”蕴含的文明力量
2025年11月07日 09时47分   山西日报

“碑明净了,心才亮堂”“秤砣下压着的,是咱三泉人的脸面”……近日,《山西日报》一则《“不昧碑”前佳话传——看新绛县三泉村如何弘扬信义风尚》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不昧碑”矗立在运城市新绛县三泉村药王阁门楼下。上世纪30年代初,石匠曹氏兄弟遗失100大洋,三泉村的村民杨春源、李仰丰拾金后交给村长刘永康,最终完璧归赵。曹氏兄弟立“拾金不昧”碑于村中,碑文末的小字刻着:“三泉村民急人所急,义薄云天,此碑永志其德。”原碑损毁后,2023年,三泉村重立新碑。

一块碑,铭刻的不只是往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不昧碑”正是中华民族诚信美德的生动写照。从古至今,“小信成则大信立”“待事以忠,待人以仁”这些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律己之道,被代代传承。90多年来,“不昧碑”上的“拾金不昧”四字,熠熠生辉,成为涵养三泉村乡风最宝贵的资源。

在三泉村,“不昧碑”所代表的信义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中有人三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地照顾孤寡老人;有人长期无私援手,帮扶智力障碍夫妇,助其安身立命;有人奋不顾身,跃入河水救人……这些朴素的村民用一个个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不昧碑”所蕴含的诚信与善良。

“不昧碑”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村民们的善举中,更体现在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过好日子的精神头上。面对小杂粮市场以次充好、斤两不足等乱象,三泉村出台公平买卖协议,设立诚信公示栏。诚信成了最硬的招牌,也成了最旺的生意经。如今,全村杂粮企业近20家,年营收突破3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不昧碑”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缩影,是培育文明乡风的优秀典型。让“不昧碑”故事传得更远,将诚信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嵌入产业发展、注入青少年教育,正当其时。

积小善,成大德,养正气。当“不昧”成为全民自觉,“诚信”化为时代风尚,乡村就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不仅有产业之兴,更有文明之光。文明,让乡村更美好。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