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清晨,挤在地铁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指尖习惯性地划过屏幕,翻看着“量身定制”的“热搜”;临近中午,双手刚从键盘鼠标上抬起,手机突然发出“叮”的一声,外卖平台推送的“猜你喜欢”跃然眼前;深夜,漆黑的房间里,手机屏幕亮得有些刺眼,明明想着再看一个就睡,却在算法的连环推送里,鬼使神差地刷个不停。
平台的本质,是用算法将复杂的世界预先消化,再以个性化推荐的名义反馈给用户,像一只无形的手,让我们无需思考、无需探索,就能获得最合心意的结果。算法的贴心,其实是一种“规训”,它通过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我,并根据这个画像推送内容、推荐服务,让用户误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算法定义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自己在做选择,其实只是在执行算法预设好的“最优路径”罢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无声的“规训”会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当我们越依赖推荐,就越难真正决定自己想要什么;越难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就越依赖推荐。想听音乐时,我们不会再去搜索冷门乐队、尝试全新的曲风,而是等着平台推送相似歌单;想读一本书,也不必再去书店精挑细选,看一眼APP的“猜你想读”,就能拿到一份定制书单;甚至有时想做一个决定,都会不自觉地打开占卜APP,让算法替我们做选择。算法给了我们生活的“捷径”,却也拿走了我们探索的权利,我们成了被算法喂养的婴儿,失去了咀嚼生活的能力,像困在玻璃缸里的鱼,以为看到了整个世界,其实只是看到了算法想让我们看到的世界。
真正的生活从来都没有“最优路径”“最佳选择”,那些印象深刻的,富有生命力的时刻,永远发生在意外中,正是那些笨拙的、艰难的,甚至痛苦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人生的过程,或许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算法永远无法预测,本来要按导航路线去上班的你,因为想绕路买杯喜欢的咖啡,遇见了许久未见的朋友;计划周末宅家追剧的你,临时接受了朋友的邀约,在郊外的银杏林里,结识了一群同样喜欢摄影的人……算法算得出“最优路线”,却算不到绕路会遇到旧友,算得出“可能认识的人”,却算不到旅行时的偶遇。这些算法所设定的程序之外的东西,这些被称为意外的东西,却是生活最动人的部分,它让我们感受到活着的真实,叠加出一段段精彩的人生。
真正的出路,不在于逃离,而在于如何在算法与“笨拙”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可以继续享受算法带来的便捷,用外卖APP订午餐,用短视频软件消磨时间,但我们更应该保留“笨拙”的权利,偶尔逛一回书店,看一本不推荐的书,抽空去一次音乐节,听一听没听过的乐队,做一些没那么理性的决定,跳出算法推荐的“完美生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份“笨拙”不是反科技,而是保留探索的勇气;不是追求落后于时代,而是保留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当我们愿意“笨拙”地去寻找、去探索、去尝试,就能从算法的“规训”中走出来,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韦俊萱)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