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大学,不少新生选择用“标签”开启社交:图书馆“卷王”、社团“e人”、朋友圈“文艺青年”……这些个性标识如同快捷名片,既帮助青年人在陌生环境中快速破冰、锁定同好,也在新环境中塑造独特形象。
 社交中的适度“标签”确有价值,但若将其视为社交捷径,硬凹不符本性的形象,则可能适得其反。当“表演型社交”取代真实表达,“人设包袱”重过内心声音,刻意包装终将让人疲惫。
 大学是探索真我的关键期。与其困于精致“人设”,不如真诚交流、自然绽放。以心相交,或许不如“标签式社交”高效,但能在思想碰撞中结下深厚情谊。那些探讨后的会心一笑、困境中的温暖扶持,远比任何华丽标签更加动人。
 青年人有朝气,既要勇敢展示,也要敢于真实。让“标签”成为成长的路标而非束缚,让社交回归以心相交的本质,方能在大学沃土中培育真挚情谊,遇见更好的自己。毕竟,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真诚是成长中最珍贵的品质。
 文/胡颖楠 图/王铎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