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市盐湖区南街,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理发店,招牌上写着“美臣3元理发店”。20多年来,店主杨梅始终维持3元理发的价格,从未涨价。不少老人即便搬离老城区,仍让子女专程送他们前来理发。一剪一梳,剪去的是头发,留下的是温情。
在垣曲县毛家湾镇,12路公交车司机姜吉每天行驶在同样的线路上。她会主动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遇到老人过马路,宁可多等也不鸣笛;看到行动不便的乘客,她会下车搀扶,轻声说一句:“慢点走,不着急。”举动并不复杂,却让许多乘客感到安心。
杨梅和姜吉,是千千万万基层劳动者的缩影。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一件件小事做实、做细、做长久。
在市场机制主导服务定价的今天,3元理发早已低于行业水平。杨梅并非没有压力,但她选择坚持。她说:“我就是个理发的,能帮就帮一下。”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正是这种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小店铺、小商户,铺就了城市温暖的底色。
姜吉的公交车,每天往返于城乡之间。车厢不大,却成了许多乘客记忆中的“温情驿站”。她觉得“应该这么做”。这种“应该”,正是社会文明的底座。它不靠口号维系,而靠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地自觉践行。
真正的文明,往往不在统计数据里,也不在宣传展板上,而在一次耐心的等待、一句轻声的叮嘱、一个不涨价的决定中。杨梅的剪刀,剪的是感情;姜吉的方向盘,握的是责任。她们用最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小个体,大能量”,什么是“小人物,大情怀”。
社会需要英雄,但更需要千千万万像杨梅、姜吉这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的人。文明的进步,不靠一时的感动,而靠持久的坚持;城市的温度,不靠华丽的装点,而靠点滴的善意累积。
让这样的坚守被看见,让这样的平凡被尊重,我们就会微光成炬,温暖可及,不断汇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王忠明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