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近日举行的2025乡村振兴(太谷)论坛聚焦“十五五”农村改革与乡村全面振兴,共同探讨未来五年“三农”发展大计,扎实做好山西“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三晋大地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也孕育了无数品质优良的特优农产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有机、安全、优质方向发展。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数达到2388个,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厚植乡土资源。当前,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顺应需求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地理标志是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无论是清徐葡萄、隰县玉露香梨,还是万荣、吉县、大宁苹果,都与当地的水土、气候、文化、地域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代表了优质的产品,更承载了地域文化的精髓。因此,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在“土”味上下功夫,让“土特产”有“名”有“实”,守住地方特色产品的独特性和稀缺性。
突出特色引领。做好“土特产”文章既要守住“土”的根基,又要打开“特”的空间。“土特产”的“特”字蕴含差异化竞争优势,要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既有泥土味又有品牌范,让其“出圈”,走出“品牌强农”新路子。如隰县玉露香梨,借《黑神话:悟空》游戏取景地小西天的热度,举办“礼迎天命人”采摘季、品牌升级发布会等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扩大品牌知名度。
完善产业链条。只有形成规模化效应、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集群,才能实现效益倍增。我省累计设立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高标准建设1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要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主体矩阵,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有力有效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
破解“土特产”“巷子深”难题,以规模化效应扩大市场影响力,推动山西农产品走出去。我省近日启动的“我是晋品推荐官”——山西特优农产品推广活动,就是一次“出圈”的有益尝试,政府、媒体与主播三方聚力,为“土特产”架起通向大市场的“高速路”。帮助“小农户”走向大市场,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土特产”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竞争,正逐步由过去的满足消费端向优化供应端转变。扎实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孙克斌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