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妇女峰会于今日(10月13日)在北京开幕,这是继三十年前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后,中国再次承办的全球性妇女盛会。数十位来自各大洲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共襄盛举,重温《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为全球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十年前,北京世界妇女大会通过了里程碑式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后,同一个城市、不同的时代背景,全球妇女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从宣言到行动,三十年耕耘育新苗。全球妇女峰会的召开,源于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提出的重要倡议。
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最终由中国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在北京举办。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利斯夏巴纳评价道:“现在最关键的仍是推动各方加快落实《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显而易见,此次峰会,不仅是对过去三十年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成就的回顾,更是面对新挑战、规划未来道路的重要契机。
柬埔寨妇女事务部大臣甘塔帕薇指出,全球仍有超过6亿妇女和女童深陷冲突战乱,近10%的妇女和女童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这些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以技术破壁垒,小蘑菇撑起大梦想。在斐济,塞鲁瓦伊娅·卡布卡布和她的同伴们可能从未想过,一种名为“菌草”的技术会彻底改变她们的命运。从“靠天吃饭”到成为斐济蘑菇种植者协会主席,卡布卡布的经历是中国通过实用技术助力全球妇女发展的缩影。
“菌草成就了我们的梦想”,她在世界贸易组织大会上的发言,真正道出了无数发展中国家妇女的心声。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菌草项目援助和技术培训,中方已帮助100多个国家的妇女实现就业。
尤其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费雷达·科拉罗姆从靠售卖野菜补贴家用的贫困农妇,成长为熟练掌握菌草种植技术的“土专家”。她不仅创办了自己的菌草菇农场,还与中国专家一起,培训了1500名当地妇女、青年和残疾人。
由培训促赋能,手工艺编织新生活。去年8月,老挝万象的“天才妈妈友谊工坊”里,16名当地妇女围聚在中国老师身旁学习手工编织技艺。手指翻飞间,一根根普通竹条变成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精巧托盘。
来自万象省的学员苏达莲坦言:“第一次握着编织刀时,竹条总在掌心打滑,连最基础的编法都磕磕绊绊。”在中国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不仅学会了原材料甄选、工具使用和编织技法,更打开了创业的新思路。
她信心满满地表示:“我要把这些宝贵技能带回村寨,教会更多姐妹,让大家靠手艺实现家庭增收。”中国团队对当地需求和培训实际的精准对接,使这些培训项目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特别是贵州的竹编非遗传承人田雅嘉把复杂传统纹样拆解为“穿、绕、压”3个步骤,三天里手把手示范12道核心工序。来自广西的藤编传承人黄连将则结合老挝妇女的操作习惯,将传统金属编织刀改良为木制刀柄,降低了握持难度。
从战场到社区,女性力量守护和平。在黎巴嫩,中国第二十三批赴黎维和部队医疗分队的高妍,身兼妇产科医生、民事官员、性别官员与新闻官员多职。
在一次女性专场义诊中,高妍接诊了一名怀孕4个月却从未做过产检的孕妇。当屏幕上第一次出现胎儿心跳的画面时,孕妇激动得热泪盈眶,抱着高妍反复说着“谢谢”。这一温暖的瞬间,是中国女军人在维和任务中传递关怀与希望的真实写照。
自2006年中国派出第一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以来,一批批中国女性维和人员奔赴战火前沿,她们有的在雷场扫雷排爆,为当地民众开辟“安全通道”;有的在手术室争分夺秒组织抢救;有的深入社区开展妇女儿童保护工作。
2020年,中国赴黎维和女军官辛源荣获联合国军事性别平等倡导人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军人。在肯尼亚国际关系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看来,“全球女性赋权的叙事正在被改写,不再是西方女权主义的单一叙事,而是多元斗争和胜利的交织”。菌草技术让斐济妇女收获了蘑菇,更收获了靠技术吃饭的底气。老挝妇女们编织的不仅是竹条,更是自立自强的新生活。
这些细小而深刻的改变,正如马来西亚妇女、家庭和社区发展部长南希·舒克里所言:“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我们能够分享最佳经验、调动资源,并制定共同战略,以消除歧视、终止基于性别的暴力,并拓展女性在各领域的发展机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