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网评>>正文
科技当先手,抗旱不等“天”
2025年08月08日 11时47分   大河网

连日来,我国北方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土壤失墒严重,秋粮生产面临严峻挑战。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相继启动抗旱应急响应,财政、农业、水利等多部门联动,打响了抗旱保秋的攻坚战。面对旱情发展态势,唯有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主动应对,才能打赢这场关系全年粮食安全的“硬仗”。

抗旱保秋,科技是“硬支撑”。从高空的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到地头的智慧农业平台、水肥一体化技术,现代科技正逐步成为抗旱作战的中坚力量。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及时掌握旱情分布,依托智能灌溉系统科学供水,推广滴灌、微喷等节水方式提高效率,“用最少的水养最多的苗”正在变为现实。推动科技成果从点上突破转向面上普及,是当前抗旱提效的必由之路。

科学预判,是稳粮保产的“方向盘”。抗旱保秋是一场“看天种地”的硬仗,靠天也得“问天”。气象部门要加强干旱天气趋势研判,滚动发布高温预警和农业气象信息,及时指导农民科学管护、精准应对。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技术服务,根据苗情、墒情因地制宜施策,分类推进“一喷多促”“抢灌保苗”等关键措施,把科学指导送到田间、落到实处。

水是农业的命脉,科学调度是应对旱情的“关键一招”。要坚持“一盘棋”思维,统筹江河湖库等多元水源,科学调水、精准灌溉,最大限度保障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双安全”。财政保障要“快”,更要“准”,把钱用在刀刃上,把水送到根苗处。以河南为例,快速下拨专项资金,机井维修、水利设施建设和抗旱设备更新,直抵田头、见到实效,值得更多地区借鉴。

责任落实,是打好抗旱主动仗的重要保障。旱情面前,不能有“空对空”的部署,必须有“人盯人”的落实。要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涉农部门和基层组织责任,严格执行“包干到人、包片到田”工作机制,确保每一项举措落细落地、每一滴水源都用出实效。

眼下的抗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更是对科学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从当前看,要围绕“保苗、保产、保收”,坚持科技支撑、科学调度、精准指导,最大限度地把有限的资源用好、用准、用到位;从长远看,更应将抗旱能力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海绵农田”等重点工程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的系统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越是旱情紧迫,越要稳住阵脚、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当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要把“保产稳粮”作为头等大事,把“早”字落到实处,把“实”字贯穿到底。广大农民、农技人员、基层干部要上下联动、合力攻坚,把科技用起来,把资源统起来,把措施落下去,全力守住秋粮生产底线,稳住全年粮食收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一仗,必须打赢,也完全有能力打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阮玲云)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