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昌城头的枪声穿越98年风雨,当朱日和沙场的铁流映照时代晨光,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又一个生日。从小米加步枪的艰难求索,到航母编队犁浪深蓝;从坑道里的浴血奋战,到空间站的太空值守,这支军队的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为人民服务”的不变誓言,都呼应着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
信仰的坐标,永远指向人民的心间。98年前,正是因为看清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根本问题,这支军队才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民血脉相连。洪水滔天时,是“人在堤在”的血肉长城;地震突袭时,是“最美逆行”的迷彩身影;疫情来袭时,是“誓死不退”的请战书;这个夏天,京津冀暴雨中,子弟兵用身体搭起人桥。这些场景印证着一个真理:人民军队的根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当“解放军来了”成为危难时刻最安心的话语,这支军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武装力量属性,成为民族的精神压舱石。
能力的进化,始终瞄准时代的考题。从“两弹一星”铸牢国家安全基石,到航母集群突破岛链封锁;从歼-20翱翔蓝天到东风导弹直指苍穹,装备的迭代背后是捍卫和平的底气。但比武器更重要的是战斗精神的传承,边防线上,年轻战士在零下40摄氏度的哨所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科研院所,军工专家用青丝变白发换来了“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国际维和战场,蓝盔部队用专业赢得世界尊重。这种“敢打必胜”的信念,让人民军队在信息化战争的新形态下,依然保持着“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
使命的外延,持续拓展复兴的维度。今天的人民军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防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蓝图里,部队帮扶的特色产业结出致富果实,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军队医护人员”的臂章是生命的希望符号。从保家卫国到服务发展,从维护主权到参与全球治理,人民军队的使命疆域在拓展,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的核心始终未变。
98载风雨兼程,这支军队用忠诚与担当告诉世界,中国军人的枪膛里,装的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中国军队的战旗上,写的是人民至上的信仰。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军营的哨位,当战机编队在天安门上空划出绚丽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支军队的成长,更是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铿锵足迹。
让我们向每一位军人致敬,是他们的枕戈待旦,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是他们的负重前行,托举着民族的复兴梦想。而对我们而言,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在各自岗位上拼搏奋斗,便是对这支英雄军队最好的礼赞。(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吕金艺)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