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网评>>正文
多措并举治理健康科普乱象
2025年07月22日 08时11分   法制日报

据媒体近日报道,随着短视频和医生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网红医生”的科普乱象逐渐显现,有的将健康科普当作牟利工具,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开展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甚至直播带货等活动;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期表示,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当救死扶伤的圣洁职业与流量经济发生化学反应,其产物有时会偏离普及健康知识的初衷,异化成误导公众、侵蚀信任的“信息陷阱”。互联网健康科普领域乱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网络平台在“网红医生”账号的资质审核、违规惩戒等方面存在管理漏洞,技术过滤机制也不完善,使得一些根本不具备医疗知识的人也能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医生”。其次,按照某些公立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规定,医疗机构需对医生发布的健康科普内容履行“科学性审核”与“法务合规审查”义务,但这一机制在不少医疗机构中流于形式,导致一些看似是科普、实则为推广产品或服务的变相广告得以避开监管。最后,部分医生法治意识淡薄,在流量经济诱惑下刻意制造健康恐慌、超出自身专业领域跨界蹭热点,背离了健康科普的初衷。

对于这些健康科普乱象,必须多管齐下进行强有力的监管治理,这既是对“听诊器变摇钱树”乱象的釜底抽薪,也是对互联网健康科普生态的重塑,唯有厘清“专业”与“流量”的边界,方能让健康科普回归“服务健康、普惠公众”的本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政策与法规层面,应当完善相关制度设计。目前,一些地方已出台规范性文件予以规制,如上海市出台《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通过划定9类禁止性规定,为健康科普内容立规矩、树标准,如明确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在国家层面,需要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中,进一步厘清健康科普与商业广告的界限,规范医疗机构健康科普行为,确保健康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公益性,推动健康科普回归传播科学知识的本质。

在监管机制层面,需要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式。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及网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卫健部门负责对医生执业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网信部门重点监管平台的内容审核与信息发布,市场监管部门则要打击借科普之名进行的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通过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网红医生”及其背后的MCN机构、合作平台进行查处,形成“查处一起、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

在平台管理层面,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规范账号的管理与运营。一方面,要严格审核医生资质,不仅要核对医师执业证书、职称证明等基础材料,还要通过官方数据库进行交叉验证,杜绝伪造身份、挂靠资质等情况。对于“跨界科普”的医生账号,需额外审核其是否具备相关领域的培训经历或资质证明,避免“全科医生”式的伪科普。另一方面,要升级内容审核技术,针对医疗科普视频中常见的隐形推广话术开发专门的语义识别系统,一旦发现疑似推广行为,立即启用人工复核机制,及时下架违规内容,并对相关账号实施禁止发布作品或封号等处罚措施。

对于医生和医疗机构来说,必须严守职业操守。科普内容创作必须严守真实性、合规性及科学性底线,严格区分科普与商业广告,不得以科普名义变相发布医疗、药品等广告或进行直播带货牟利,不得发布未经证实的医疗信息,同时要严格保护患者隐私。此外,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合规培训,通过法律法规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医生把握科普尺度。

治理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规范健康科普秩序,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唯有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方能构建起专业可信、规范有序的健康科普传播格局,让健康科普回归服务公众健康的本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邓 勇)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