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网评>>正文
“双十一”来了,消费陷阱需警惕
2024年11月11日 10时35分   忻州日报

“双十一”购物节即将来临,这个由电商巨头引领的消费狂欢,已然成为年度引人关注的商业盛事。然而,在这看似热闹非凡的消费盛宴背后,消费纠纷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消费者、商家乃至整个社会必须正视的问题。

从商品价格方面来看,先涨后降的“游戏”屡见不鲜。一些不良商家在“双十一”来临前悄悄地提高商品价格,然后在活动期间进行所谓的“打折”,让消费者误以为捡到了便宜,实则是被误导购买了并没有真正优惠的商品。更有甚者,设置复杂的价格计算机制,满减、优惠券、定金膨胀等规则交织在一起,如同迷宫一般,让消费者晕头转向。这种虚假折扣和虚标价格不仅误导消费者,更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商品质量问题在“双十一”期间也格外突出。由于订单量的剧增,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在商品质量把控上有所放松。消费者满心期待收到的商品,可能存在做工粗糙、材质低劣等情况。与平时购买相比,退货换货的流程在“双十一”这个特殊时期也变得更加繁琐。物流的拥堵、售后客服的忙碌,都使得消费者在遇到质量问题时维权成本增加,很多人可能会因为怕麻烦而选择忍气吞声。

广告宣传的误导也是一大陷阱。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会夸大商品的功能和效果。比如,一些护肤品宣传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逆龄效果,一些减肥产品声称无需运动和节食就能快速瘦身,这些夸张的宣传往往与实际效果相差甚远。消费者在冲动之下购买,使用后才发现被欺骗,可此时想要追回损失却并非易事。

据黑猫大数据中心统计,去年“双十一”期间,黑猫投诉平台共收到购物平台相关投诉约11.4万条,环比上涨87.69%。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平台频繁降价导致大促期间同一商品前后价格差异大且拒绝价保、部分商家在促销活动中虚假宣传、虚假发货等方面。

诚然,“双十一”购物节自2009年首次举办以来,经历了16年的发展,对于消费的拉动作用已经有目共睹,多年来不断创下新高的交易额,不仅极大地激活了居民的购买欲望和消费热情,也见证了新型消费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但是,当“让利”变成了套路,“馅饼”变成了“陷阱”,消费者的信任度就会下降,长此以往,商家的销售额也难以为继。

为了有效应对“双十一”期间的消费纠纷问题,避免消费陷阱,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首先,商家应该加强自律,诚信经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商家也应该提升售后服务质量,积极回应消费者的投诉和维权请求,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

其次,电商平台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平台应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对商家的资质、信誉、商品质量等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商家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在发生消费纠纷时,应积极介入,协调解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再次,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要依法打击价格欺诈、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同时,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最后,对于消费者来说,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充分了解购物规则,理性对待各种优惠活动,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消费。在购物前,要仔细比较不同平台、不同商家的价格和质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进行交易,避免私下交易或点击陌生链接。同时,要保留好购物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 (据《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