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至19日,一年一度的河曲河灯会盛大上演。每晚3650盏河灯“点亮”了黄河的夜色,无人机+灯光秀与黄河里的河灯深情凝望,让人们大饱眼福。河曲河灯会是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晋、陕、蒙一带民众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黄河民俗文化特色。迄今已举办二十八届的河曲河灯会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了沿黄文化遗产资源,还打造出独具黄河文化色彩的节日盛典,让古老的放河灯习俗成为当地交流文化、发展经济、联络情感的重要载体。
推动非遗进景区,发展乡村非遗工坊,打造非遗创意基地……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从寻常巷陌中“走出来”,被看见、了解与热爱,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群众欢迎的“潮流”。非遗“出圈”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不断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新路径、新思路、新机制,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引导非遗聚集发展,激活非遗传承力量,才能让非遗焕发出时代新光彩。
正在举行的2024中国非遗面食大会,非遗面食技艺秀、面塑艺术展、百店百面非遗美食周等主题活动,全面展示山西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市民和游客在烟火气中感受了非遗面食的魅力;3D全景建模,生动还原了平遥推光漆器的经典仕女纹样;融合数字科技,传统的孝义皮影戏演成了大电影;数字活化技术,让中阳剪纸变得灵动起来……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传承与创新。要深化非遗的理解和体验,深入了解非遗的精髓,将非遗元素融入烟火生活,通过本地化、定制化、生活化的展示,让传统文化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个角落。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模式,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数字化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同时在“非遗+数字”“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研学”等多样性文化创意空间中探索新模式、打造新体验,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文化认同感。
作为非遗大省,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省、市、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00余人。非遗传承人拥有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遗的重要继承人和传递者,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些非遗正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让非遗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就要带动和吸引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完善传承奖励机制与非遗教育体系,激励更多人才投入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中,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深厚文化素养的非遗传承人,为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非遗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立足现代需求,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活态激发活力,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越来越多的非遗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独特魅力。
李慧勇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