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问题依然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记者会上表示,将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加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帮助民间资本找项目,帮助民间投资项目找资金。
代表委员们深深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设法解决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相关话题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这让民营企业底气更足、干劲更大。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吸纳就业、改善民生、激发市场活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不少民营企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
要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都需要更加完善。对此,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几年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对缓解民营企业资金、经营等压力起到了一定的“靶向治疗”作用,但一些措施仍有待落实落细。
抓好政策落实,全国各地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民营企业。同时,各级政府可根据具体的行业特点、企业规模、业务类型等对政策进行精准设计,切实打通闭环堵点,不让政策“留白”。此外,还要把目前的支持政策变成中长期支持行为,保持政策执行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抓好政策落实,要以法治为优化营商环境护航。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国两会期间,关于加快推进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呼声很高。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家对企业发展感到有压力,用立法形式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可以让民营企业家放下包袱、树立信心、安心发展。
抓好政策落实,还要继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机构要给予民营企业更多资源支持。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合理资金需求。特别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特殊时期的金融和资金支持,不在其特殊困难时期抽贷,在新增贷款和发债担保增信方面也给予支持。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离不开信心的支撑,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同样如此。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和预期,有助于企业在困境中保持发展定力,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频。
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和增强的大环境下,伴随各项聚焦解决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际问题、破解发展难题的政策进一步落地,民营经济前景可期。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给予理解和支持的同时,民营企业家们也需努力克服困难,专注创新发展,加速转型升级,争取带领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据《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