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0月23日是重阳节,也是敬老节。如何养老,近日来再度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笔者发现,身边不少“90后”甚至“00后”谈起这个话题也兴致勃勃,一会儿是“赚够300万元就要提前退休”的畅想,一会儿又是“老了钱不够花”的担忧。
年轻人开始为养老理财了,这不稀奇。
一方面,老龄化趋势所带来的压力日增。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与之相伴的则是各种养老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以及我国养老“第一支柱”压力的增大,“未雨绸缪,应对养老问题”正逐渐成为必修课。
另一方面,养老金融创新正在加速。9月份,养老理财试点迎来了两周年,特定养老储蓄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在稳步推进,名目繁多的各类养老产品甚至让一些金融消费者陷入了“选择困难症”。金融消费者对养老金融产品关注度颇高,但选择上却保持审慎。从公开数据看,目前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数已超4000万,但缴费人数和缴存金额都不高,不少人只是“先开户再说”。业界、市场期盼已久的养老金融产品为何会遇到这种情况?
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从需求端来看,流动性叠加“保本”预期或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于不少金融消费者而言,在选择金融产品时期待“保本”甚至“保息”的思维仍然存在,而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的元年。此外,养老产品本身往往周期相对较长,个人养老金更是会“封闭”至退休,这种“不灵活”叠加对回报不确定性的担忧,让不少金融消费者不愿投入“真金白银”,持观望态度。从供给端来看,养老理财产品研发主要面临既要控风险又要求收益的难点,在底层配置方面可选资产有限。
破题之道需多管齐下。
首先,最核心也是最本质的做法是优化金融产品设计,更好平衡风险与收益,提升个人养老金产品“长钱长投”的能力。归根结底,养老金融产品能否比市场上其他金融产品更具有吸引力,就在于能否给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稳健、可观的收益。综观成熟发达市场养老理财产品,通常是穿越经济周期做了大类资产配置去捕捉整个周期中稳定的机会,从而产生相对稳定的收益。因此,养老金管理机构必须不断锤炼资产配置能力以及相匹配的风险管理能力;要克服短视心理,切忌一味追逐回报排名,而忽视了投资者期待稳定收益的诉求。
其次,销售端的理财经理作为直接面向客户的一线工作者,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现有的四大类养老金融产品各有优势。专业的理财经理应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为客户提供更多元的配置方案,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及不同生命周期的需求。笔者观察到,目前不少养老金融业务做得好的机构,理财经理通常能与客户建立长期沟通、充分了解、充分信任的机制,这要求对接客户的一线工作者在专业度和沟通方面不断提升能力。
再次,从政策制定方面看,还需根据前期推动情况和市场实际不断优化调整。为了鼓励养老金融产品发展,目前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可享受到税收优惠,但对于具体优惠力度、缴费上限情况以及如何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衔接等配套机制,仍需根据实践不断完善。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行业统一信息平台,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助力我国养老金体系建设,倡导整合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国家养老金融信息平台以集成数据及服务,优化管理机制,为下一步政策制定和业务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养老金融的探索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旺盛的市场需求意味着该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不过,成熟的产品和完美匹配的供需不会“自动降临”,无论是对个人、机构还是产业,都难以通过一次探索、一种尝试而实现“一劳永逸”,必须学会用更理性的认知、更多元的资产配置来应对市场的波动、周期的变化,夯实养老金融发展的基础,为我国养老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