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网评>>正文
打造市民身边的博物馆
2022年05月18日 09时47分   山西日报

建成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建设华严经石刻艺术博物馆,扶持非遗博物馆等20处“类博物馆”,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博物馆集群……太原依托富含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古遗存,科学布局、大力打造市民身边的博物馆,一座座“小而精”“小而美”的博物馆办在家门口,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人气爆棚,观者纷至沓来。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让人们从璀璨文明中触摸历史温度、聆听文化回响、汲取丰厚滋养。打造市民身边的博物馆,让珍藏的艺术瑰宝、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了解,让人们在与文明交流、与历史碰撞中回味体悟。这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为众多学生的校外大课堂。

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兴起,许多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人们提供更多走进历史深处、感受时代变迁、汲取文化养分的去处。我省《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明确要求加大对中小博物馆的支持力度,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推动各地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博物馆走上多元化、包容性、随地化发展的路子势在必行,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前途宽广、大有作为。

文物要活起来,博物馆也要活起来。借助数字信息平台,跨越行业发展鸿沟,让文物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与科技联姻、与教育互动、与消费结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用好文化富矿,坚持以“有趣”“有用”“有文化内涵”来做文章。激活文物内在的生命力,打造既能传承历史文化、传播文化价值,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特色产品,让文物焕发新光彩、新魅力,需要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拓展产业价值,创造文化消费新热点和增长新动力,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让博物馆成为百姓放松身心的栖息地、强大精神的支撑点。

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只有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提升博物馆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才能帮助观者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打造好市民身边的博物馆,关键是要结合当下语境来解读文物,搭好与公众沟通和互动的桥梁,不断推动博物馆更好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服务15分钟城市生活圈,推动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亲民便民、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博物馆的生命力在于共建共享。要加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脚步,在展陈形式、推广方式等方面下足功夫,推进360°全景导览、微信电子书、数字展览应用、网站电子图录等线上展览展示。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增加服务供给,推进博物馆与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合作,助力各类公共文化新型空间的打造,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高质量文化供给、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获得感、满意度。

全社会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我省博物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衷心期待市民身边的博物馆多起来,乡村博物馆建起来,让展览“活”起来、观众“动”起来、场馆“热”起来,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近百姓,在回眸历史、感受灿烂文明中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

李慧勇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