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业内人士通过登录Telegram、暗网,发现上亿条各种类别的个人精准信息被公开售卖,包括个人的行踪轨迹信息、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住宿信息、通信记录,甚至是面部活体信息,只要点击支付就可轻易获取,贩卖之猖獗,信息量和交易量之大,令人触目惊心。
相比Telegram,暗网中的数据交易量更为庞大:每年在暗网平台出售的各类泄露数据多达上万起,每年泄露的数据总量高达数十亿条,交易金额超10亿元。这些公开出售的信息,包括政府机构公民信息,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各大电信运营商的机主,以及互联网、快递、酒店、房地产、航空、医院、学校等各行各业的客户、用户信息,来源之广,不一而足。
现实中,有人刚买了房子,就有装修公司打来电话;生完小孩没多久,就有早教中心来联系;买完车刚上牌照的,就有保险公司来推销车险……推销人员借助“隐私信息”无孔不入,着实令人吃惊之余,颇为不安,甚为愤慨。在实名制、网络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个人信息泄露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人们的行踪轨迹信息、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住宿信息、通信记录,甚至面部活体信息,都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事实证明,信息泄露的危害极大,除了骚扰和推销让人烦不胜烦,还有精准诈骗、骗取资金、绑架、敲诈勒索、安全攻击等让人防不胜防。
近年来,国家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严厉打击恶意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我省雷厉风行、重拳出击,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去年11月,工信部召开全国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发布《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10项标准和《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8项标准,涉及人脸、通讯录、位置、图片、软件列表、设备、录像信息等,为企业合规经营提供明确规范要求,同时也为专项打击治理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斩断售卖个人信息的黑手,是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网络平台共同的责任,只有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升级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才能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再“裸奔”,保护好每位公民的合法权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应始终坚持“最小可用”原则来处理个人信息使用问题,对拒不接受整改的App要坚决下架,让行业企业对于用户隐私数据不敢侵犯、不能侵犯,是推动行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关键是要提高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成本,严厉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注重全链条打击,用法治利器斩断网络黑灰产业链,斩断售卖个人信息的黑手,确保个人信息安全。近期,各地多措并举,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斩断售卖个人信息的黑手成为关键一环。
筑牢信息保护的“防火墙”,还要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数据安全监管制度,明确数据主体的安全保护义务和责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给个人信息披上法律保护的铠甲。
潘铎印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