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忻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是我们的重大使命,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一、坚持“项目为王”,不断提高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质效
一要坚持项目带动,为转型发展提供新支撑。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以煤为主的资源型地区要立足综合能源基地定位,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益为核心,引导资源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产业档次,做大产业规模。全面加快煤转电、煤转化等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煤炭的就地转化率。同时,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着力从煤以外寻找战略支撑点,多做新动能新产业的文章,大力培育煤层气液化、光伏发电、新型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摆脱对煤炭经济的过度依赖,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河曲、保德建设成为全市领先、全省突出、中西部有一定地位的综合能源基地。二要壮大产业集群,为转型发展培育新引擎。要复制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经验,进一步理顺各地开发区的财政、土地、环评、人员聘任以及有关属地的体制机制,做到财政独立、土地指标直接下达、人员自主聘用。对于县域工业经济存在的“散、小、乱”的布局,要按照“连片开发、资源共享”的原则,着眼全循环、抓高端,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投入、全方位推进,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工业集群,真正使开发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窗口、节能减排的典范、科技创新的样板、转型发展的榜样,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坚持“改革为要”,不断释放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活力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顽疾,需要在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增强市场活力等方面聚焦发力,不断释放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活力。一要优化发展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一信誉、第一品牌”来抓,着力在简政放权、加强服务上下功夫、出实招,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全方位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不断深化企业投资项目试行承诺制无审批管理工作,开辟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对重点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经营“零干扰”。进一步健全领导包联项目制度,及时解决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的立项、土地、资金等问题。同时,要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功能,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落实属地责任,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达效。二要突出增强市场活力。改革就是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活力。要遵循市场规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积极有效的市场参与,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进入壁垒以及地方保护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创新为上”,不断加快资源型地区经济动能转换
一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立足资源型地区发展实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五大支撑,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同时要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高发展质量。二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资源型地区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科技支撑,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巨大市场空间,改革深化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制度供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的四大历史机遇,不断在科技创新、需求变化、制度变革上下足功夫。通过要素质量提升和优化组合,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激活旧动能,做优质量、做强品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找到以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突破和应用为主导、以需求变化为导向、以制度变革为保障的产业发展新动力。三要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的方向导向。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资源型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底线。要坚持绿色引领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白海军)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