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今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将面临新挑战、肩负新使命,必须以奋发向上的新风貌、舍我其谁的新气魄,凝心聚力开创新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先进模范是我们奋斗道路上的精神引领、实践表率,全社会理应尊崇先进模范,效仿榜样楷模,在新时代新阶段弘扬新风尚、展现新气象。
尊崇先进模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极倡导通过树立榜样、楷模涵养教化民众,进而实现“德治天下”的社会理想。儒家至圣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告子章句下》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要如何才能实现呢?孟子认为,只要照着尧舜的样子去做就行了。故千百年来,崇德尚贤、效仿榜样成为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岁月里,无论是救亡图存的革命时期、实干兴邦的建设时期,还是奋发图强的改革开放时期、复兴圆梦的新时代,党中央历来重视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各个时期精心选树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使全社会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无论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张思德、以身制服井喷的大庆“铁人”王进喜、无私奉献的“革命螺丝钉”雷锋,还是当代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抗疫战场上的“不倒红旗”钟南山等先进模范,以及更多出身“草根”、以“身边人”身份出现的平凡英雄,他们身上涌动着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成为照亮中国精神的耀眼灯塔。
尊崇先进模范是共同理想信念的凝聚。一个民族的复兴强盛,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仅需要系紧精神的纽带,更需要凝聚共同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高尚与远大决定了个人的人生发展道路,也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紧密相连。先进模范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着真、善、美的特质,精神不缺“钙”,思想不“迷路”,行动有“指南”,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都发挥出显著的引领示范作用。如何通过先进模范来实现崇高理想信念的凝聚呢?那就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理想信念是价值观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是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形式,理想信念需要通过价值观的实践性来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的先进模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充分体现着先进性与广泛性,能够引领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领中国价值的标杆。从实践的角度看,尊崇先进模范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实现个人与先进模范思想上的统一,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保持个人与先进模范行动上的一致,在效仿先进模范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尊崇先进模范是新时代奋进的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新时代给了我们新的历史任务,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并倡导“要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这不仅因为先进模范自身的先进性和崇高性,更因为其焕发的无声感召力和强大凝聚力,能够激发起每个人心中潜在的道德力量,激发起人人心中奋发图强的向上动力,从而带动全民将个人价值实现、家庭美满小康的小目标同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目标紧密融合。先进模范的产生看似具有偶然性,实则具有必然性。环望我们身旁的先进模范,他们也是从普通人民群众中走出来,在平凡的事业中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当自我抉择与人民福祉紧紧相连时,崇高的精神压倒了现实利益的衡量。正是因为有无数先进模范的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才能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才能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先进模范是彰显中国力量的肱骨,尊崇先进模范才能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中国创造和中国富强的强劲动力和不竭源泉。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新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当以先进模范为榜样,增进对先进模范精神、价值的认同,加强对先进模范实践的效仿,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先进模范、争当先进模范的新风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就,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贡献力量。(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臧晓琳 张瑞涛;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沂蒙精神融入山东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18CKSJ02〉和“融媒体时代沂蒙精神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17CYMJ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