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网评>>正文
让公共场所多些“静音文明”
2020年12月10日 09时52分   山西日报

12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按照规定,一旦发现乘客手机外放的行为,地铁站务的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会进行劝阻。实在不听劝阻的,将送交公安机关处理。看到这个消息,网友们纷纷表示,应该在所有城市推广。

据媒体报道,国内昆明、贵阳、兰州等城市此前也已推出过相同禁令。一时如何才能保障公共空间的”安静权”再度引发热议。

实际上,旁若无人打电话、聊天,甚至是用手机外放听歌、看视频,这种情况又何止在地铁上存在呢?日常生活中,公交车、高铁动车甚至是出租车里,开大音量单方面自娱自乐、实为噪音污染的情况屡见不鲜。刚上公交车,正准备闭目养神,车厢里突然响起手机外放的音乐。打个车,一些出租车司机毫不避讳地用扬声器在线聊天……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把这些行为视为自己的权利,但是从社会文明和影响他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确实是不文明的,也是很容易招致他人反感,甚至争吵及一些更不好的结果。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或者是发出足以对周围人带来干扰和影响的声音,涉及到一个“安静权”的问题。之所以要对“安静权”加上一个引号,是因为从法律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这一权利的相关规定,但是从公众内心的权利诉求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在公共场所享受到必要的“安静权”,也就是不被他人发出的过大过高的声音影响和打扰的权利。比如,你在公交车上大声接打电话的时候,旁边的人可能正想闭目养神,你的电话就打扰了别人的休息;比如,你在飞机上沉浸电影情节不能自拔时,你身边的乘客可能正在赶一份重要的文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水平,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引导、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件事来说,除了和以上这些因素有关,同时也和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很多人可能觉得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不是个什么事,和讲不讲文明也没有什么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些看似和文明无关的行为,现在则可能被归为不文明的行列,这就需要有所改变,以适应新的文明规范和要求。

其实不管是在地铁、公交车还是在餐厅等公共场合,当你需要发出声音的时候,把声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正常的范围,不对别人带来干扰、不招致别人的反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何乐而不为?燕语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