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百姓生活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消费购物。随着时代发展,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集市到百货商店,从小商品市场到大型综合体,直至今日线上购物热度持续升温。据统计,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1649亿元,其中线上零售额占了1/4,达到106324亿元。
一年一度的“双11”,俨然成了全民购物节。笔者还记得十年前在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奔波挑选的疲惫感,如今躺在床上划着手机购物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心理疲惫。是什么原因让购物节从脚累变成心累呢?
首先,购物规则复杂。一件商品会标注多个价格,如吊牌价、狂欢价、折后价、到手价等。其中看似诱人的到手价却并非能轻易“到手”,而是设置了如两件以上折扣、满就减、限时减等多重条件,目的就是希望消费者为了达到某项优惠条件而增加消费。结果,消费者买买买停不下来,但这些凑单消费的商品往往更容易造成浪费。
其次,商品种类繁多。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用琳琅满目来形容柜台上的商品。如今,购物平台上商品的数量已从目之所及到了一望无际。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购物经历,点开某件商品后,购物平台就会同步推送同类型、同款式、同价位甚至相关延伸产品的信息。丰富的商品在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比选。
第三,物质追求放大。直播代购是今年兴起的一种新购物模式,网红主播将天南海北的商品推荐给手机屏幕前的消费者,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夸大商品功能,鼓励冲动消费,曾有主播在短短几秒钟内就售罄了近万套价值千元的护肤品。在令人咋舌的带货能力背后,也让人担心是否存在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的情况。
网络购物给生活带来了便利,购物节成了全民消费的狂欢节。在消费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的消费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此时更需要积极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这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减少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使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给生态环境减负。 (周 斌)
B
随着“双11”的到来,笔者所在小区快递包裹量急剧增加,平时放不满的快递柜持续爆柜,放不下的包裹堆放在地上,小山似的包裹都占据半条进出小区的机动车道。一些人取完包裹后,直接将快递包裹拆开,将外包装随手遗弃,又产生了大量包装废弃物。
经过几天观察后,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小山一般的快递已经不见了,但地上还有很多未被领取的包裹,有的已经放置了一个月之久。笔者发现一个邻居的快递包装破损严重,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取回时,邻居回忆半天后才想起来这是买其他物品时的拼单件,其实根本用不着。
经了解,地上遗留的快递大多都是这种情况,时间长了就会被作为垃圾处理。被取回的快递中,相当一部分也被长时间闲置。这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不符合绿色生活的理念。
近年来,之所以“双11”等购物节的成交额屡创新高,与消费者盲目的消费观念是分不开的。跟风网购抢优惠似乎已经代替了实际需求,如果不跟风,反而显得有些另类。一些人甚至觉得,卖家给出这么大的优惠,如果不买就吃亏了。
现在购物节日越来越多,各种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五花八门,还推出了一系列先透支、后还款的政策,让消费者容易产生购物冲动,往往会做出超过自己消费能力的举动。
实际上,购物的目的永远是需求,消费者必须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量力而行。购物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收入,确定消费额度和还款能力,制定详细的购买清单,不要被各种优惠迷惑,不要为了满减而凑单。购物时还应尽量购买简装物品,价格实惠的同时减少固体废弃物数量。
同时,加快制定快递包装全过程监管政策。现在很多快递没有大小合适的包装盒,需要用泡沫球或填充袋填充,还要用大量胶带缠绕。这些材料绝大多数是塑料材质,可能残留了塑化剂、阻燃剂等物质,大多数只能通过填埋或焚烧处理。行业监管部门可考虑出台相关包装标准,如必须使用环保可降解包装材料,尽量使用大小一致的包装盒等。
笔者建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考虑将快递包装纳入“限塑令”进行管理,禁止快递包装使用塑料产品;市容市政部门可考虑建立小区物业为责任人的快递包装分类回收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购买,主动拒绝使用有毒有害外包装。(郑兴春)
(本专栏稿件来源:《中国环境报》)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