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文旅部日前联合印发《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其中,涉及到我省范围内的南太行、西太行山区的37个县(市、区)。各地如何以此为契机,下好跨区域旅游合作这盘棋,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值得认真思索。
太行山绵延400余公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周边城市群市场潜力大,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之一。推动太行山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发挥旅游业在太行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太行山旅游业发展也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然而也应当看到,要推动太行山区进一步将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依然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滞后、景区“孤岛式”开发以及产业集聚能力弱、东西向交通不畅、煤旅交通混杂、区域协调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
解决好上述问题,就需要改变过去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各自发展的模式,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构建跨区域的旅游产业集聚板块;通过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入融合,带动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形成。
本栏撰稿王璐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