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有。”一句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现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其便利在于,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划拉”几下,便可轻松解决饮食、出行、购物等日常需求。但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老龄群体面临“数字鸿沟”,这一难题也引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现实中,部分老年人难以适应智能化、数字化生活的新闻时常发生。今年以来,因疫情防控形势所需,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程度加速提升,从公共交通到餐饮消费等日常生活诸多领域,智能手机成为必不可少的服务工具,部分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更加突出,无健康码乘地铁公交受阻、看病不会用手机预约导致挂号难等新闻频频见诸媒体。对此,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表示,将以老年人为中心,推动解决老年人在民政服务中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10.3%。而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2019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达2.54亿,占到总人口的18.1%。不难看出,我国老龄化正在加速中。因此,老年人需要解决“数字鸿沟”带来的困扰,期望走出“数字鸿沟”的窘境,以便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红利,不容忽视。
填平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公共服务提供者以及服务对象中包含老年群体的企业、商家,应当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交通、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应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在服务“指尖化”的同时,为老龄群体提供一个安全、便捷、温暖、无障碍的社会环境。
填平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为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社会生活提供帮助。例如:编制应对人口老龄化规划、出台养老服务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需求,坚持适老化原则,引导市场主体提高涉老智能产品的适老性,满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预约服务、线上消费等方面的需要,保护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技术中的合法权益。同时,多渠道多形式为老年人普及网络知识,帮助老年人拓展网络使用的广度深度,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信息平台等新技术,让老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数字技术素养,克服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的智能技术困难,使其跟上数字化的节奏和步伐。最近,多地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开辟“无码绿色通道”,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受到广泛好评,就是照顾数字弱势群体的可贵努力。
老龄化与老龄社会对全人类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老年人抱有温情和善意,是文明社会题中之义。全社会都应关注正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回应老年人的呼应,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从实际出发,从细节入手,尽全力帮助老龄群体填平“数字鸿沟”。
潘铎印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