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不久前,袁隆平院士深情呼吁更多“90后”年轻人投身农业,引起网友热议。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地里刨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们更愿意外出做外卖员、家政工、月嫂等工作。新一代农民工的选择,并不代表外界有多好,而是种地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了,与诗意田园相比,生存困境可能更为突出,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很可能不如打工赚得多。于是,很多人不得不收拾行囊,离开家乡。
如果我们的农业还是要靠“下力气”,那么,年轻人去往大城市的流向就不会改变。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必须要振兴产业,吸引人才回流,使乡村找到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而振兴产业的破局之路,就隐藏在袁隆平的呼吁中——现代农业,不再是“石器耕锄”,借助于各种高科技技术,它的生产效率更高,而且市场潜力极大。
农业被AI、5G和物联网彻底改变,荷兰、以色列是最好的例子。荷兰面积仅为重庆一半,但80%的农民已在使用GPS系统,农产品出口额仅次于美国。同样,以色列沙漠占一半以上,但这个国家采用“滴灌”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了95%以上的水利用率。它不仅养活了自己,瓜果蔬菜还大量出口,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农业奇迹。
如何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起来,一种路径已然很清晰: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近年来,无论是“一号文件”还是政府工作报告,都在大量提及“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各行各业也作出了积极探索。特别是拼多多这类电商平台出现,使得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现代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袁隆平的呼吁,既是对农业转型的鞭策,也是对广大青年的鼓舞。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密码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敢闯敢干才有更美好未来。(扶 青)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