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视频频道>>热点速递>>正文
文明印记——中国珍贵文物影像志|秦公镈:秦人开拓精神的见证
2024年05月24日 09时39分   新华网


秦公镈(一号镈)正面(2024年1月23日摄)。

1978年1月下旬,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现宝鸡市陈仓区),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社员在村中取土时,于一个窖穴内发现铜器。村民们保护了现场并逐级上报。经发掘清理,在距地表3米深的窖穴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字排开的5件铜钟和围绕铜钟半圆状排列的3件铜镈。

经确认,这8件青铜打击乐器均保存完好,且在器身上有铭文发现。其中,3件秦公镈除大小各异外,形制、纹饰、铭文完全相同。经过对铭文内容的识别,专家确认这批青铜乐器的主人为春秋时期的一位秦国国君。

秦公镈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三件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重62.5公斤。镈身由钮、舞、扉棱、钲、枚、鼓等部件构成,造型雄伟,工艺精美。

秦公镈的鼓部齐平,中起四道扉棱。侧旁的两道扉棱造型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道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形象生动。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栩栩如生、飘逸生动。

镈为大型单个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贵族祭祀或宴飨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是用以指挥乐队的节奏性乐器。

比起精美的造型,更令人欣喜的是秦公镈器身上135字的铭文。铭文字画纤细,起笔重落笔轻,落笔处浅细而尖锐,是大篆向小篆的过渡性文字,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在整个汉字艺术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习金文书法的上佳范本。

铭文记录了秦武公及其先祖的业绩,可以订补史书对秦国历史记载的错误和不足,是已发现春秋时期秦国铜器中最重要的一批,极具史料价值。

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介绍,秦公镈是秦人开拓精神的缩影,上面的铭文既是对秦人祖先功勋的彰显,也是秦武公自己发奋图强的决心。它的重见天日,让史书里关于秦人开拓精神的记载立体丰富了起来。

“后人透过器物以及上面的铭文,就能感受到秦人的雄心壮志。而这种精神力量也被一代代秦人传承下去,终于在秦始皇时期,成就了一统华夏的千秋伟业。”宁亚莹说。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责任编辑:蔡文斌)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