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电中来忻府区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本报记者张存良摄
本报讯(记者王阳)“十四五”以来,忻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能源革命纵深推进为主线,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构建“风光水火储用送”一体化现代能源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发展答卷。截至2024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2055万千瓦,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265.69万千瓦,占比提升至61.57%,总量和占比均居全省首位,成为全省唯一的新能源装机超千万千瓦的地级市,连续6年保持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第一,为山西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贡献了“忻州力量”。
忻州市立足资源禀赋,高起点谋划能源发展新格局。深度推进忻保雄绿色能源经济廊道建设,高标准编制完成《保忻绿色能源经济廊道战略规划》及“资源图”“产业图”“效益图”三图体系,构建“一廊引领、多极支撑”的能源发展空间布局。通过科学规划风光资源开发、水火电源协同、储能调峰配置,实现了能源产业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跨越,为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攻坚筑根基。在规划引领下,一批标志性能源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形成了多能互补、多元发展的产业集群。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项目——华电中来忻府区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投产;全省规模最大的储能项目——原平晋海50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共享储能项目成功并网;作为2024年全省唯一核准的抽水蓄能项目,总投资109.9亿元的代县黄草院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加速推进,投产后对于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原平滴水崖抽水蓄能项目纳入山西省重点实施项目清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结构优化促转型。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推动忻州能源产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十四五”期间,忻州聚焦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新能源项目遍地开花,高速增长的新能源发电量为工业领域绿色转型提供了稳定的“绿电”支撑。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台镁基新材料产业园区成功入选省级绿电园区试点,通过“新能源+产业”模式,推动镁合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实现低碳化升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产业赋能强引擎。全市风光水火以及生物质发电、新型储能等协同发展,谋深做实绿色能源开发、绿色产业共建、绿色电力就地转化“三篇文章”。将能源革命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深度融合,推动能源产业从“单一发电”向“综合服务”延伸。依托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忻州加快发展储能装备、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构建了从核心设备制造到电站运维的产业链。
面向“十五五”,忻州市锚定“双碳”目标,提出到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力争达到25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随着“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忻州正加速崛起,成为全国综合能源基地的新标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