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新能源科技(忻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张存良摄
初冬的忻州,天高云阔,万物竞美。
山川之上,风、光、水、电等新能源蓬勃脉动转型新引擎;工厂车间,机械舞臂、数字流光,释放发展新动能;景区名胜,古今交融,文旅融合,绘就近悦远来新画卷。
忻州,曾以晋北锁钥、雄关固守而闻名历史,也因英烈风骨、浩荡热血而声震华夏。如今,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忻州创新求变,锐意进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在能源革命、产业升级、适度多元发展的赛道上阔步前行,昂首奋进。
能源转型:从“黑金”到“绿能”
7月,华北地区规模领先的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在繁峙破土动工;8月,代表全球光伏制造顶尖水平的14GW“黑灯工厂”——一道新能源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在忻州正式投产;9月,全球最大“超级电容+锂电池”混合储能系统在偏关成功并网……下半年,忻州大地最强劲的脉动,注定属于新能源。
能源兴则经济兴。在山西这方曾以“煤”为傲的土地上,忻州也曾将依赖资源、凭矿兴业视为驱动经济前行的重要路径。然而,资源依赖之路终有瓶颈,转型发展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
作为山西省首个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突破千万千瓦的地市,忻州市近年来一直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上有着清晰的前瞻布局和坚定决心。一方面,积极推进风电、光伏规模化、基地化开发,重点布局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推动“风光”资源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煤层气、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也正在逐步构建。如今,忻州大地风车林立、光伏结阵,绿色动能竞相奔涌。在偏关,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开辟了清洁能源发展新路;在宁武,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越传统能源,能源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在神池,双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县成为冲击目标……有数据显示,忻州新能源装机总量连续6年领跑全省,已成为全省最先实现能源结构反转的市域。
新能源强势崛起,传统能源也并没有黯然离场,而是向着清洁化、高效化的新角色加速转型。如今在忻州,绿色开采、智能化建设已成为煤炭领域的标配。今年7月,神达能源集团云数据中心正式启用,为智慧矿山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宁武全县智能化矿井数量增至6座,煤炭产业全面迈进“智采时代”;河曲的上榆泉煤矿也通过技术创新和装备升级全力打造环保型矿山,获评全国绿色矿山。
今年8月,中共忻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举行,再次为全市能源转型定调把向,要坚定不移推进能源转型,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高水平打造国家重要综合能源、现代煤化工“两大基地”,做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大文章”,做强“绿色能源+”和绿电新优势,推进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开发,合理发展煤层气,稳步推进地热能、生物质能发展,有序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
产业跃迁:让“老树”发“新枝”
9月,2025年度山西省绿色制造名单出炉,忻州11家上榜企业中有5家是定襄法兰锻造企业。上榜的荣耀足以折射定襄县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坚定步伐。
定襄县是“中国锻造之乡”,法兰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4%,出口量占全国法兰出口总量的30%以上,产品远销40余个国家。全县法兰企业有58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7户国家级绿色工厂,37户高新技术企业和16户省级技术中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基础制造业,定襄法兰锻造在60多年的发展中也曾经历发展的阵痛——污染严重、产能过剩、效益低下。为破解这一难题,定襄县一直在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中寻求突围。特别是近年来,定襄以法兰专业镇建设为契机,得到政策支持、平台打造、校企合作等方面持续提供动能,坚定推动法兰产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智能化改造让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产品不良率下降了35%。”恒跃集团的数字化车间里,总经理郑勇说道,“可以说是数字化转型让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类似的转型案例也积极地影响着其他领域。在忻府区,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发挥省级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链主作用,新建60万吨煤矸石高岭土新材料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将于年内投产运行;在原平,兴胜机械制造公司和山西东昌实业公司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面投入重金,引入自动化托辊生产线、机器人焊接区等先进设备,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在五台,云海镁业有限公司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以及突破镁冶炼技术和镁合金生产工艺,已形成“镁冶炼-镁合金生产-镁回收”的完整镁产业链;在繁峙,山西荣安智能体育制造有限公司创新应用双联熔炼工艺,实现铁水自动转运、自动浇注,并优化造型工艺,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60%以上。
这一系列从“制造”迈向“智造”的背后,是忻州市以战略远见和系统谋划推动产业升级的坚定决心与有力作为。近年来,忻州市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要素保障、做优营商环境等措施,全方位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大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的企业不断涌现。
多元发展:沃土生“金”山水生“财”
如果说能源与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忻州发展的“硬实力”,那么“特”“优”农业和文旅康养产业的厚积薄发,则为其增添了动人的“幸福色”。
9月11日,“五寨甜糯玉米”区域公用品牌在北京发布,标志着来自五寨县的甜糯玉米以统一形象迈向品牌化发展新阶段。作为“中国甜糯玉米之乡”,五寨县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了智能化产业园,构建起“卫星遥感+物联网+区块链”智慧农业系统,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甜糯玉米种植机械化率达到98%,“节水灌溉+水肥一体”技术使种植成本降低30%。
一根玉米的“革新”能折射忻州人对脚下土地的精耕细作。作为“中国杂粮之都”,忻州市近年来稳定发挥“特”“优”农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建构,以科技创新引领,不断探索农业现代化与杂粮产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在静乐,山西瑞发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杂交谷子品种“忻谷33号”成为忻州种业振兴的“新名片”;在岢岚,万只羊(湖羊)生态养殖场示范项目,从良种繁育到肉羊屠宰加工、产品销售,构建起了全“羊”完整产业链,能够实现绿色安全优质羊肉的产品供应。
除了大地生“金”,忻州还在山水之间打造幸福产业。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忻州各旅游景区再次火热出圈。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在客流与文创消费方面同时迎来新“高峰”。作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不仅在提升基础设施、保护自然生态、搭建智慧场景方面进行了升级,还创设了一系列“文旅+消费”的新场景,让静态的风景与历史“活”了起来。
夜幕降临,忻州城区的云中河温泉旅游度假区又是另一番景象。清凉小镇内水汽氤氲,薄雾轻笼,游客们暂时远离城市喧嚣,享受难得的惬意与放松。依托云中河优质的温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已发展成为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会议会展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此外,雁门关景区、忻州古城、偏关老牛湾、宁武万年冰洞……各景区也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不久前成功举办的山西省文旅发展主题推介活动更是将忻州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春华秋实,只争朝夕。从能源革命的绿色浪潮,到产业升级的智造跃迁,再到多元发展的幸福图景,忻州正以“咬定青山”的定力与奋勇争先的锐气,在黄土地上铺展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长卷!(记者 郝永峰)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