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我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新突破
2025年11月11日 10时34分   忻州日报

从五台山下的林海松涛到黄河岸畔的碧波荡漾,忻州市“十四五”期间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统筹推进国土绿化、流域治理、污染防治,交出了一份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的亮眼成绩单。284.84万亩国省营造林让荒山披绿,411.8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让沟壑生金,14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一系列硬核数据勾勒出一幅“林草葱郁、河水清澈、矿山披绿”的生态图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忻州大地落地生根。

“十四五”期间,忻州坚持“系统治理、协同发力”。成功申报黄河“几字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4亿元,让昔日的矿山伤疤变身绿色公园;“两山四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投入14.6亿元,新增淤地坝110座,25.53万亩坡耕地蜕变为“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生态粮仓。五寨县凭借防沙治沙攻坚成效,摘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桂冠,40个绿色矿山(其中国家级10个)的创建,让矿产开发与生态保护实现“携手共赢”。

空气与水的质量跃升,见证着忻州的生态决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76.8%,较2020年提高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单位GDP 能耗年均降低2.52%,定襄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省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园区,静乐县、偏关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滹沱河畔,“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让母亲河再现碧波荡漾,100%的优良水体比例背后,是110座新建淤地坝筑起的生态屏障,是411.8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织就的绿色网络。

制度创新为生态保护装上“安全阀”。全面推行林长制,连续两年考核获评全省优秀;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织密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实施“四水四定”和“五水综改”,水资源刚性约束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当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血脉,忻州正以生态治理的“忻州经验”,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生态样本——从黑色煤都到绿色氧吧,从荒山秃岭到生态宝库,这座城市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绿色转身”。

如今的忻州,抬头见绿、低头见水,40个绿色矿山点缀山间,9000余座5G基站守护生态监测,现代科技与传统治理碰撞出智慧火花。随着“十五五”的大幕拉开,这颗镶嵌在三晋大地的生态明珠,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记者乔龙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