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忻州新闻>>正文
忻州:三大领域协同发力奏响城乡共富乐章
2025年11月05日 10时52分   忻州日报

产业聚能 生态筑基 服务织网

金秋时节的忻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收获的喜悦与发展的活力。田野里,采收机沿田垄匀速前行,履带卷起的碎土混着谷物的清香漫溢开来;“北云中、南牧马”两条生态动脉与乡村无缝衔接,清水绿岸间映出宜居底色;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高效运转,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里暖意融融……一幅城乡共荣共美、和谐共生的新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近年来,忻州市牢牢锚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战略目标,以钉钉子精神在产业聚能、生态筑基、服务织网三大领域精耕细作,让城市现代要素与乡村特色资源精准对接,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产业聚能,激发城乡发展活力

产业作为核心引擎,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忻州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构建起上下联动、政企协同、城乡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以来,市政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精准出台《忻州市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2025年度)实施方案》等31条具体政策,靶向发力、精准滴灌,为忻州产业迭代升级筑牢制度根基、注入澎湃动能。

粮食安全是城乡发展的“压舱石”。我市将粮食生产任务层层细化落实,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达39.96亿斤;2025年,全市春播粮食作物面积达672.93万亩,超额完成省任务28万亩。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截至今年5月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34万亩,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玉米丰收。摄影张向荣

特色农业擦亮了“中国杂粮之都”的金字招牌。全市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四分之一,以岢岚红芸豆、五寨甜糯玉米、偏关谷子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遍地开花,“国字号”生产基地县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15家,全省排名第四。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18.5亿元,同比增长7.0%。

“我们村种植甜糯玉米10多年了,现在村里19户种了200多亩,户均1亩地净增收800元以上。”老牛坡村党支部书记周光介绍说。在五寨县,甜糯玉米协会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建成9个规模化特色种植基地、30余个种植专业村,将6.5万亩甜糯玉米种植面积串联成“连片发展”的产业带。城市销售渠道为乡村产业打开市场,乡村优质农产品也丰富了城市“菜篮子”。目前,五寨甜糯玉米的加工产品已涵盖速冻鲜食玉米、真空鲜食玉米等多个品类,不仅供应国内市场,更远销俄罗斯等国家。

农文旅融合架起了城乡互动的“彩虹桥”。代县以“关城联动”激活全域文旅发展动能,集大原高铁“雁门关站”开通后,沿线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逛长城、住农家、做非遗”,文旅消费直接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2025年上半年A级景区接待游客71.69万人次,门票收入2201万元。静乐县的山村转型则书写了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样本,辛村乡柴水村投资850万元打造露营、民宿、农业观光、文创体验等项目,推行“五个一”庭院经济模式,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今年9月,“长城两边是故乡”文化旅游宣传推广系列活动在宁武县、偏关县、代县陆续开展,充分展现出我市以高质量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

生态筑基,绘就城乡绿美底色

宝贵的生态资源,不仅是发展的底气,更是托举城乡深度融合的关键支点。忻州市以“千万工程”为引领,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出台一系列生态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推动城乡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城乡面貌在绿色发展中愈发清新亮丽。

城乡环境整治同步发力,绘就生态新图景。宁武县“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落地运营,20个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项目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让水质更清;五台县石咀镇铁堡村的垃圾中转站国庆完成试运行,随后将正式投产,届时每天能“消化”240吨生活垃圾和20吨厨余垃圾,服务范围覆盖台怀镇、石咀镇与金岗库乡;河曲县在黄河沿岸打造生态景观带,乡村新建口袋公园,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数据见证变化:2024年全市清理各类垃圾65万余吨;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完成598个行政村的污水治理任务,农村污水治理率达44.2%。

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忻州市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从田间地头的废弃物到工厂车间的废料,“变废为宝”的循环图景在城乡间生动铺展,既破解了污染治理难题,更激活了绿色发展的经济价值。代县金隅台泥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曾经散落田间的玉米秸秆经过压缩处理,正源源不断送入熟料生产线的分解炉,成为替代原煤的“绿色燃料”;河曲县西口镇投资617万元建成人畜粪污处理中心,通过三级沉淀、固液分离、黑膜发酵等工艺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和水肥,不仅破解污染难题,更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岗位,让生态效益延伸出民生温度。

服务织网,促进城乡资源循环

产业是引擎、生态是底色,畅通的服务体系则是连接城乡的“血脉经络”。从物流路网的“硬联通”到公共服务的“软衔接”,再到帮扶举措“实落地”,忻州持续破解城乡融合瓶颈,让城市与乡村在资源流动中实现价值共生。

基础设施织网,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00.7公里,上半年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30处。农村地区综合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99.8%、99.9%,152个重点乡镇实现5G网络全覆盖。4个县级统仓共配示范中心、45个乡镇点、454个村级点构成的物流网络,让农产品出村、城市产品进村更加顺畅。

公共服务下沉,破解“城乡落差”。教育领域,2025年计划新建改扩建2所公办幼儿园、认定5所普惠性民办园、新建改扩建9所公办寄宿制中小学校;医疗领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持续超95%;养老领域,建成533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河曲县率先建成128个“幸福老年餐厅”、7个“好邻居助老餐桌”,覆盖1.4万名老人,让老有所依成为现实。

undefined

河曲县西口镇老年餐厅。资料图

就业帮扶精准发力,夯实“增收根基”。“忻州月嫂”“五台瓦工”“繁峙绣娘”等劳务品牌声名远扬,依托就业帮扶基地、帮扶车间、家庭工坊等多种载体,2025年上半年脱贫劳动力就业达16.48万人。消费帮扶持续深化,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线上销售额达5.1亿元,让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惠及农民。

产业聚能强根基,生态筑基美环境,服务织网惠民生,忻州市以三大领域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价值共生。从政策扶持到实践探索,从要素流动到资源共享,这里有粮食满仓的踏实,绿水青山的惬意,还有民生普惠的温暖。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城乡共生共荣、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常晓蓉)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